👉一、自我介紹
Uninang mihumisag,大家好。我的布農族名字叫作 Ngan,在中文裡,你們稱我為石菖蒲。有趣的是,在布農族語中,「ngan」不僅是我的名字,也正是「名字」本身的意思。
所以,每當布農族人在部落的場域遇見新朋友時,總會熱情地問上一句:「Tukun su ngan?」(請問你叫什麼名字?)或是說:「Sima kata ngan?」(我們該如何稱呼你的名字?)而當有人反問我:「你叫什麼名字?」我總會這樣回答:「I naak ngan hai, tupaun tu Ngan!」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名字叫做菖蒲,也就是——名字。」這樣的巧合,彷彿冥冥之中,我早已注定與「命名」本身緊密相連,成為布農族文化中,一段既抽象又具體的語言象徵。
我的存在,並不只是一株靜靜生長的植物而已。在布農族人的生活裡,我被深深地需要、慎重地對待。我參與了他們的日常,用於療癒、佩飾;我也進入了他們的歲時祭儀,成為祝福與守護的媒介。無論是在祭儀中的法器運用,或作為象徵生命與祖靈連結的聖物,我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正式講述我與布農族人之間的深厚關係前,不妨先從我自身的模樣談起。請容我帶領你們,從外型的紋理與氣息開始,一點一滴,慢慢認識我——Ngan,一個名字,一株草藥,一段文化的傳承。
👉二、特徵介紹
我的外型如草,常生長在水邊,散發著淡雅的芳香。我的葉片扁平狹長,呈劍形或線形,長約20至40公分,寬約3至6毫米,葉緣光滑,基部包裹著莖部。短而粗壯根莖的我,顏色介於黃棕色到深褐色之間,並散發出獨特的芳香,這正是我的辨識特徵之一。在中藥領域,我的根莖被視為珍貴的藥材,性溫,味辛而微苦,具有化痰開竅、醒神安神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神志不清、健忘、耳鳴以及風濕疼痛等症狀。此外,我所含的芳香性成分還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布農族人使用我的方式,則是將我咬碎後,用來塗抹傷口,因布農族人認為我具有消毒止血,治療牙疼、頭痛、腹痛 與瘧疾的功效。除了藥用價值,我也被廣泛應用於園藝,作為地被植物點綴水邊景觀,不僅增添綠意,更讓空氣中瀰漫著一絲清新的香氣,所以,過去布農族家家戶戶的前、後庭院,隨處可見我的身影。
👉三、布農族與我的文化關係
每年七至九月之間,當山林間吹起帶著新生命氣息的風,布農族人便會舉行神聖的 Masuqaulus——嬰兒祭。在這個莊嚴而充滿祝福的儀式中,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耆老,親手為新生嬰兒佩上項鍊,並賦予名字。這一刻,不只是命名的開始,更是生命與祖靈連結的起點。
這條項鍊的製作,從我被族人從土地中輕柔地取出便開始了。他們割除我頂端的葉片,用水洗淨泥土,再將我的根莖靜置於陰涼處陰乾兩到三天,讓我在不過於濕潤、也不至於乾硬的狀態中,準備迎接轉化為護符的命運。接著,他們會將我切成一節一節,再依照大小,用一根尖銳的針頭逐一穿孔、串聯起來。這不只是一道工序,更像是一場與自然對話的儀式,每一刀、每一穿,都蘊含著深刻的祝福與用心。
在 Masuhaulus (嬰兒祭)的儀式上,耆老手捧這條以ngan製成的項鍊,口中唸誦向上天祈求的祝詞。那是對孩子未來的期盼:願他健康成長,身體強壯,不受 mihalang(疾病)之苦。這條項鍊,不只是裝飾,而是祖靈的護佑與家族的祝福,一生守護著新生的靈魂。
而在日常生活中,ngan(菖蒲) 依舊扮演著守護者的角色。每當族中有人即將遠行,長輩便會鄭重地將 ngan 項鍊掛在他的頸上,並叮嚀:「若到了陌生之地,或身體感到不適,就咬下一小塊 ngan(菖蒲),嚼碎後塗抹在身上。」這不是迷信,而是深信——ngan 能夠驅逐 qanitu(鬼靈),守護族人不受邪靈侵擾。
在布農的巫師文化中,ngan(菖蒲) 更是一件神聖的法器。當巫師進行治療儀式時,會透過 mangan(靈力)的注入或加持,使 ngan 成為通靈與療癒之間的媒介。那不再只是植物的一部分,而是一種載著力量的器物,承載著族人對天地、對生命、對靈的深刻信仰。
👉四、製作菖蒲項鍊的步驟與工序
🔺陰乾(pavalian)
布農族人從土裡將我挖出來後,會先將我的葉子剪掉,隨後再用清水將我身上的泥土清洗乾淨,清洗完後,布農族人會先把我放在陰涼處陰乾2-3天,因他們認為,剛採集後的我,身上水份太多,其主因在於進行之後切、穿刺的工序會不好操作,所以需將我身上的水分陰乾個2-3天,才是布農族人認為製作項鍊的最佳時機。布農族人從土裡小心地將我挖出來後,首先會俐落地剪去我頭頂的葉子。接著,他們會用清水細心地把我身上沾滿的泥土洗乾淨,雙手不停翻動、搓洗,直到我露出乾淨的莖身。清洗完畢後,我會被放到陰涼通風的地方,靜靜地陰乾2到3天。因布農族人認為,剛從地裡挖出來的我水分太重,直接進行後續的切割或穿刺,材料太濕軟,不好處理,容易失手。所以,布農族人認為,等我身上的水分慢慢退去、變得稍微乾硬一些時,才是最適合製作項鍊的時機。這段等待,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工序的一部分,更是對材料的一種尊重與準備。
🔺刮除(makiskis)
經過2到3天的陰乾,我身上的水分已漸漸退去,莖皮也開始變得稍微乾硬。這時,布農族人會拿出他們習慣使用的小刀,開始一層一層地刮除我表面不平整的莖皮。布農族人不疾不徐也非常仔細的刮除我身上的莖皮,且並不會一次性地將整片莖皮粗暴地刮除,因為布農族人知道,那樣不僅會讓莖肉變得凹凸不平,還可能連帶刮掉一些尚可使用、品質良好的莖肉——對他們來說,那是種不必要的浪費,也辜負了這份來自大地的材料。在刮除的過程中,他們不時停下來,細細端詳莖肉的表面。只要發現一點黑斑或不平整的痕跡,刀子便會再次輕柔地劃過,直到每一處肌理都變得光滑、潔淨。對布農族人而言,這不只是技藝的展現,更是一種與自然對話。最終,他們要的,不只是可用的菖蒲,而是用來守護、保護家族族人及後代子孫的平安符。
🔺切割(makulut)
當莖皮被一層層細緻地刮除乾淨後,我的身體逐漸顯露出柔和而溫潤的質地。這時,布農族人會趁著我身上尚存些微水分,他們會會拿起小刀,依照多年經驗,將我切割成一粒粒大小整齊的段片。而我的身體,也從一根細長的根莖,蛻變成一顆顆大小均勻的個體,而切好的每一小段,會被依照尺寸仔細分類、堆放整齊。此時,布農族人低著頭神情專注的對待變成一顆顆的我。因布農族人知道,未來這些菖蒲,都將一一被穿入線繩之中,排列成一條具有驅邪避凶、給予家人祝福的非凡項鍊。
🔺穿刺(kislaupa)
在這個階段,布農族人會拿出一根略為粗大的針頭,將繩線穿過針眼,開始一顆一顆地將我串連起來。此時,布農族人會依照我每一段菖蒲的大小,小心翼翼地排列、穿刺,讓整條項鍊呈現出勻稱的節奏與美感。手指在繩線與菖蒲之間來回穿梭,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儀式感。每穿過一顆,彷彿都在訴說一個故事——那是對家族的企盼,是長者對於子女或後代的守護。所以這條項鍊,不僅僅是裝飾品,更像是一道守護的保護罩,串連起族人與祖靈的情感,也寄託著對家族未來生命的祝願與期盼。
👉五、小結
如今,當你重新望向我——這株名為 Ngan 的石菖蒲,是否已不再只是看見一株生於水畔、葉形狹長的植物,而是感受到一段文化靜靜流淌的生命記憶?我從泥土中被布農族人小心挖掘,經歷清洗、陰乾、刮除、切割、穿刺,這每一道工序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布農族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態度。我不只是藥草,也不只是香氣四溢的植物;而是在布農族的世界裡,我是一條具有守護生命、祈福的媒介,更是延續布農族家族間愛的延續。我與布農族人之間的關係,早已超越了物質的使用層次。我參與他們的祭儀、治癒的功能,甚至成為新生命命名時的見證者與庇佑者。每一位佩戴著我的族人,無論身處何地,都帶著祖靈的守護與祝福。所以當我說:「I naak ngan hai, tupaun tu Ngan」,我說的不只是「我叫菖蒲」,而是:「是名字」,我亦是參與了布農族人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最具關鍵位置的夥伴,我更是布農族人「靈魂的守護者」。
#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民小學巒群布農族小學
#布農族民族植物ngan
#菖蒲項鍊製作技術來自於台東郡群胡金娘耆老之技法
#husung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