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區中心實施計畫

 

執行起訖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中心第一期實施計畫

2017年8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

108年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區中心實施計畫

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

109年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區中心實施計畫

2020年2月1至2021年1月31日

110年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區中心實施計畫

2021年2月1至2022年1月31日

111年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區中心實施計畫

2022年2月1至2023年12月31日

112年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區中心實施計畫

2024年1月1至2024年12月31日

委辦機關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成立依據 本中心成立係為就近協助宜蘭及花蓮地區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原住民重點學校及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專班,能順利發展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課程,或以原住民族為特色之學校本位課程,陪伴及協助各校實驗教育之推動,以彰顯原住民族教育主權,同時傳承各族群文化。
設置理念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乃基於「原民教育主權需要彰顯,教育文化多樣性必須珍視」之理念,以原住民族為本位,依據實驗教育相關法規而實施的實驗教育。為回應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的需求與挑戰,本中心成立年多來,已依據各校及其所屬部落或社區之情況進行協作,由下而上提供支持;並嘗試兼顧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之一般性、獨特性與平衡性。相關發展方向如下:

  1. 結合中央、地方政府資源;
  2. 連結部落社區和學術單位,增強教師對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的涵養,如此方能發展適合於該校的民族實驗教育課程。
  3. 建立適當的訪視諮詢機制,邀請原住民族知識文化及教育相關專業之專家
  4. 對各校所屬的部落或社區進行田野調查、口述訪談和文獻整理,方能得到較為清晰的民族教育圖像。
  5. 重新規劃課程架構,發展課程內容,並在課程實踐中滾動修正,才能真正落實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原住民族實驗教育。
  6. 族語教育的檢視與再精進,更是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核心重點。
  7. 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內涵有所呼應;一方面讓學生學習主流知識及文化,另一方面藉由系統性地導入綱要中與原住民族相關之規範,以矯正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之偏見及誤解。
  8. 考量其升學與就業的管道。
運作任務 發展原住民族之中央與地方課程研發與教學輔導網絡,健全原住民族教學輔導組織,落實課程至理,建構協作夥伴機制。

  1. 建置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推動溝通平臺,協助實驗學校與地方政府溝通協作。
  2. 發展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平臺
  3. 建立原民實驗班學校之輔導支持平臺
  4. 辦理原民實驗教育成果展
  5. 輔導原民實驗教育學校因應實驗教育評鑑
  6. 建構教師專業支持系統
  7. 瞭解學生之原民實驗學習與未來教育發展規劃
  8. 助理培訓
  9. 定期回報國教署相關資訊

本中心上述運作任務以及計畫實際執行經驗,發展適切宜蘭、花蓮地區的計畫執行工作內容,如下:

  1. 協作暨輔導任務工作
  2. 協作中心與縣市政府工作協調會議
  3. 協作中心例行會議
  4. 原住民族語教學協作工作
  5. 專業知能增能培訓活動
計畫網站 https://ieiw.k12ea.gov.tw/yihua#1

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題推廣計畫

 

執行起訖 108/1/1-112/12/31

十二年課綱部定領域課程原住民族教育議題相關學習內容教學參考資料第一階段至第三階段編纂及推廣工作計畫

 

109/1/1-112/12/31

高級中等學校校訂課程開設原住民族教育課程計畫

 

113/1/1-113/12/31

將兩計畫整合為「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題推廣計畫」

委辦機關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計畫概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研修及審議階段,除了對原住民學生傳統民族文化教育需求(即民族教育)列有相關規定,更依前述法律精神,在總綱或各領綱學習重點及實施要點,列有相關規定,納入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及當代議題相關學習主題中,引導全體學生增進對原住民族之認識,以培養其對不同族群的瞭解與關懷(即全民原教/多元文化教育)。

 

相較於舊課綱內容,新課綱各部定領域科目有關原住民族或少數族群相關規定,無論深度及廣度,均有明顯之提昇。不但傳統上會出現原住民族素材的領域科目(譬如社會領域),增加更多原住民族相關學習內容,更為系統性且完整地呈現原住民族文化面貌及當代議題。

 

為協助各級學校及教師面對此一挑戰,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相關計畫。在部定領域課程部分,108年開始實施「十二年課綱部定領域課程原住民族教育議題相關學習內容教學參考資料編纂及推廣工作計畫」,推動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題相關規定整理與分析、各領綱原住民族相關學習內容諮詢宣導、特定領域科目學習內容研習及補充教材撰寫等工作。另為鼓勵各高中於校訂課程納入原住民族相關科目或課程單元,亦於109年開始實施「高級中等學校校訂課程開設原住民族教育課程計畫」。本計畫在前述計畫基礎之上,整合相關工作項目,持續協助學校規劃課程、增進教師對原住民族議題的理解、發展各領域相關教案、編纂教學參考資料等,促進新課綱中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及全民原教理念之實現。

計畫目標
  1. 協助學校及教師認識十二年課綱中的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及全民原教理念內涵,並應用於學校課程規劃。
  2. 協助教師認識各領綱所納入的原住民族相關學習內容條目,增進對其所蘊涵原住民族知識(尤其是族群歷史、文化及當代議題)的理解。
  3. 協助教師發展部定領域科目或校訂課程原住民族相關課程單元教學模式。
  4. 連結各級國民教育輔導團及學群科/議題中心單位,提升各類科教師專業社群/團隊對原住民族議題的認識。
  5. 營造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及全民原教教學支援網絡。
工作內容概述
  1. 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內涵研習活動
  2. 十二年課綱各領綱原住民族相關學習內容參考資料編纂
  3. 推動高級中等學校開設原住民族教育議題校訂課程計畫推廣
  4. 維運計畫網站資訊及發行電子報
  5. 推動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兒少公民參與行動
  6. 計畫成果展示及推廣
  7. 建立計畫執行、管控及諮詢機制
預期成果
  1. 部定領域科目原住民族相關學習內容初階研習活動共計12場次。
  2. 部定領域課程原住民族相關學習內容教案設計工作坊共計7場次。
  3. 原住民族教育議題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共計共計2場次。
  4. 培訓教師發展自主學習社群10個。
  5. 高級中等學校原住民族相關校訂課程發展研習活動共計6場次。
  6. 各學習領域科目課程原住民族知識內涵參考文件計5篇。
  7. 各學習領域科目課程教案或微型學習活動設計徵集計40件。
  8. 徵集高級中等學校開設原住民族教育議題校訂課程個案計畫共25校。
  9. 高級中等學校開設原住民族教育議題校訂課程入校輔導方案1份。
  10. 維運計畫網站資訊更新。
  11. 發行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題電子報共4期。
  12. 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兒少意見問卷調查共600份,且完成問卷調查1份。
  13. 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兒少論壇焦點座談分區共計8場次,辦理高峰論壇活動1場,完成十二年課綱原住民族教育議優化建議書1份。
  14. 辦理計畫成果線上展示活動1場次。
  15. 製作校訂課程個案成果影片6部及計畫成果影片1部。
  16. 諮詢委員會議每季1次共4次。
  17. 設置計畫諮詢委員會及審查/輔導委員群名單1份。
  18. 設置原住民族教育議題種子教師群20人名單。
計畫網站 https://ieiw.k12ea.gov.tw/TwelveYears/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

 

歷屆期程 110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第十三屆原住民族雲端科展暨原生科學家高峰營110/09/01~111/08/31

111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第十四屆原住民族雲端科展暨原生科學家高峰營111/09/01~112/08/31

本屆執行起訖 112/09/01~113/08/31
委辦機關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計畫概述 原住民族學生的數理科學能力表現,向為教育現場關注之議題,但對於生活實踐與大自然密切結合的原住民族而言,傳統上本來就有一套對自然現象的認知,或許其解釋方式與現代科學存在差距,但畢竟也支持族群存續千百年。從文化回應學習角度觀之,在地部落文化素材與現代科學解釋間的對話,會是改善原民學生數理科學能力落差的契機,也是族群知識得以獲得新意義的契機。同時,此策略亦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國中小普高)實施要點有關「鼓勵原住民族重點學校之教材選編,適度與當地原住民族文化結合,進行文化回應教學」之規定。

「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即是以原住民族知識為基礎,透過實作研究競賽活動,培育國民基本教育階段原住民族學生科學及科技素養。尤其鼓勵師生進行現代科學知識與原住民族知識的探索、對話與創新,將原住民族既有傳統知識體系轉化成為科學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此外,為提升參展作品之品質,本計畫在一般科展流程中另加入參展團隊研習活動—「原生科學家高峰營」,以強化參展師生之科學研究基本素養,以及結合現代科學知識與原住民族知識的能力。

希冀透過實作研究中不同知識體系間的互動,啟發原住民學生潛存於其族群歷史記憶中的原生科學潛能,形塑既有文化傳承且更具科學創新的科學素養。此外,更期待透過競賽活動之影響力,帶動學校科學教育發展出更適應於原住民學生學習特性的教學內容,並引領大眾學習尊重原住民族文化及其知識體系。

計畫目標
  1. 啟發原住民族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與趣,並培養其科學研究基礎能力。
  2. 增強教師帶指導原住民族學生從事科學研究以及科展競賽的教師專業能力。
  3. 引導師生在實作研究中,進行現代科學知識與原住民族知識的對話,發展具有原住民族文化特性的科學研究工作,並進而培育出兼熟傳統文化及現代知識的新一代原住民族人才。
  4. 透過科展競賽活動的宣傳效應,帶動學校端反思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的新模式。
  5. 藉由科展活動之產出,分享優質案例供各校參考,以落實新課綱有關文化回應教學之相關規定。
  6. 透過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平臺的公開性,引領大社會認識原住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漁獵耕作、建築與土木、工藝技術等傳統智慧中潛藏的科學知識,進而欣賞並尊重原住民族文化。
工作內容概述
  1. 科展徵件及宣傳
  2. 科展四階段審查
  3. 原生科學家高峰營(線上研習課程、實體研習課程)
  4. 實體科展暨頒獎典禮
  5. 原住民族文化與科學展覽會網站及活動宣傳
  6. 計畫成效滿意度調查
預期成果 ● 量化成果

  1. 本屆徵件數量擬定為100個團隊,第二階段以過90個團隊為目標,國小組至少45個團隊、國中組至少25個團隊、高中組至少20個團隊,共計90個團隊。
  2. 辦理原生科學家高峰營,包括線上課程6小時、實體課程6小時。其中實體課程分6區舉辦,預計共100隊約360人參與(以每隊1師3生初估)。
  3. 甄選出至少20隊優秀作品參與實體科展。
  4. 辦理實體科展活動1場、頒獎典禮活動1場,其中頒獎典禮活動預定參與人數120人。
  5. 製作徵件宣傳短片及得獎作品剪輯短片各1式,並推廣至各級學校。
  6. 電視及廣播露出活動訊息至少10則,於新媒體(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露出活動訊息至少120則。

●  質性成果

  1. 持續培育各級學校原民生對科學研究之興趣,並促進其進行科學知識與原住民族知識對話的雙重文化能力。
  2. 推動各級學校關注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與原住民族知識議題,並透過本活動競賽作品,構思於108課綱架構下,如何促進科學知識與原住民族知識的對話。
  3. 引導高級中等學校更願意鼓勵原民生投入自然科學及原住民族文化之學習,並協助原民生將學習成果形成學習歷程檔案。
  4. 推動原住民族社會及部落關注原住民族知識與科學知識於教育場域之對話,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發展。
  5. 吸引大社會成員透過原住民族科學瞭解與尊重原住民族文化。
計畫網站 https://ieiw.k12ea.gov.tw/Science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