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耆老:耆老江明建、林春雄
參與人員:南山國小全體同仁。
課程範圍:涵蓋各年級民族課程領域。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2/11日是南山國小開學日,在新學期的第一天,南山國小與南山部落耆老們舉辦了小米播種祭。小米播種祭象徵著一年的開始。在這一年的開始之時,種下象徵希望的小米種子。以期許夏天到來時,能在一片金黃的小米田中,享受豐收的喜悅。小米對於泰雅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也是泰雅族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環。諸如祭儀使用的小米酒、日常飲食的醃肉,以及小米糕。小米,之於泰雅族的文化脈絡中無可取代。這麼重要的作物同時也象徵著希望,讓我們藉由本篇駐校小誌,一起種下希望,並享受成功的喜悅吧!
2/10早晨,主任及行政端老師與校工們,在傳統屋前的空地升起了柴火,並努力的將帆布吊掛於幼兒園建築物上方的太陽能板鋼架,形成一個堅固的遮雨棚。遮雨棚的建構,代表著小米播種祭的整備工作正式開始,整備工作開始後,升起的柴火便不能熄滅,必須不斷地燃燒直至整備工作完成。經過了一整天的準備及調整,小米播種祭的場域告一段落,大家都期待著明天的到來,期待能在新一年的小米播種祭中,種下對未來的期許。
2/11一早,隨著學生陸續抵達學校,耆老們以及社區文化健康站的長者,在教師同仁的引導下陸許到達會場。隨著長輩們抵達小米田,一雙雙慈祥又溫暖的眼睛注視著即將耕種的小米田。或許在老人家的記憶裡,田裡的豐收景象正不斷的重複回放。當耆老、長輩、學生們陸續抵達小米田後,主持祭儀的耆老一句口令,小米播種祭正式開始。此時此刻在學生們充滿期待的眼神中,耆老成為了文化傳承的一座橋梁,耆老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乘載著千百年來泰雅族所傳達的共同記憶與智慧。或許有些部落已經沒有進行小米播種乃至任何祭儀,不論是外來宗教的影響,亦或是知悉文化內涵之長輩盡數凋零,我始終希望泰雅族的歲時祭儀能夠有所延續,即便呈現方式與以往有所不同,只要核心概念不變,不同的呈現方式相信也是大家所樂見的。
所謂的傳統,不只是片段的呈現,而是持續創新的過程。
假設身處於300年前的泰雅族社會,或許我們就能看見所謂的傳統祭儀執行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演變,以及生活模式、生存環境的變遷,所謂的傳統會不斷的更新並逐漸累積成為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或許回到300年前,我們會驚訝地說:「為什麼是這樣?你確定這是小米播種祭?」那更早之前的600年、900年,甚至2000年前。會不會所謂的小米播種祭會有更不同?應該是說更原始的面貌?
所以我認為在每個片段的時空裡,小米播種祭都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與其追究何者為真實的傳統,不如平靜的欣賞現在所呈現的祭儀,就如前文所述,只要核心價值不便,呈現方式都是可以變動的。然而隨著陽光的照耀下,耆老帶領著學生們完成了新一輪的播種,學生們也因為小米文化的薰陶,得到了許多的收穫。相信這些片段記憶在學生們接下來的的求學過程能夠逐漸萌芽。並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回想起這段記憶時,可以因為參與過小米播種祭而感到驕傲,也因為自己的身分而產生認同。
小編省思:
在泰雅族的小米文化中,不只有播種、種植小米等工作要完成。接下來還有拔草、除梳以及定期巡田管理、趕鳥等維護事項要進行,就像是孩子們種下希望後必須有所行動去爭取、去維護才能夠將希望延續至最後始能看見成果。並且成果的好壞取決於悉心照料與否以及天氣等外在因素。這同時呼應了泰雅族的傳統歲時祭儀規劃及遵守傳統規範的基本要求,並與校內課程相互連結。小朋友們除了學習民族課程上的基本知識,也透過參與小米播種祭、守月祭等祭儀內容,學習如何與山林共存。我認為這些內容涵蓋的範圍非常廣,並且可以成為學生們民族課程的一次總複習。當然,除了小米播種祭,泰雅族還有許多祭儀是隨著時間不斷的進行,這些祭儀不僅提醒著學生們要謹守Gaga,也因著季節、月份而展現出各個時候該有的祭儀特色。接下來還有更多的祭儀內容及南山國小學生們參與各個課程的紀錄,就讓我們繼續這份希望,期待下一篇駐校小誌的精彩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