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傳統家屋正式落成
114年5月1日,武塔國小舉行了泰雅傳統家屋的揭牌典禮!這一天,除了縣府、公所、議會、代表會、村長與校長蒞臨,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支持學校、給予力量的部落族人們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這場具有深厚文化意義的盛會。我們安排了傳統的殺豬與祈福儀式,並結合課程成果與部落共學,為這座家屋注入祝福,也為學校未來的教育之路加添勇氣與力量。這是一場深入文化脈絡的沉浸式學習與實踐,展現出族人主體參與、知識共創的文化傳承歷程。
歷時40天的工期,武塔國小的文化場域─泰雅傳統家屋,終於落成了!自114年1月6日動工以來,無論是風雨交加、艷陽高照,或是假期時段,現場總有一個身影默默記錄著建造的每一刻。那就是小編我,跟著韋老師密集拍攝,絲毫不敢鬆懈,深怕錯過任何一道重要的工序或傳統工法。因為我深知,在未來十年內,武塔國小不太可能再興建一座這樣規模的泰雅傳統家屋了。回顧上一次,還是在十年前,由南湖大山部落大學於校園旁建造的家屋,當時意義非凡。可惜該部落學校已於2017年停辦,家屋年久失修,目前屋況堪憂、存在安全疑慮。因此,這次家屋的落成,更顯得彌足珍貴。
📝文化紀錄的延續與課程連結的實踐
還記得我在111學年剛到武塔時,第一項任務便是記錄文化場域的建置歷程,包括穀倉、烤火寮、雞舍、農作區與砌石區。當時,我幾乎天天把電腦搬到教學中心工作,除了會議與假期外,幾乎全程參與、拍攝,最終完成了三部影片,不僅完整記錄了施工流程與傳統工法,還成為老師們課堂上的教學素材。我們知道,泰雅建築並不是隨時都能親眼見證、親手參與的。當年老師們便會利用課堂時間,帶學生走入建造現場,實際認識建材、體驗製作「防鼠板」、敲打石片等工序。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孩子不僅看見建築的過程,更透過親身操作將知識與文化意義深深連結。有了前次經驗,這次家屋興建期間,剛好也與建築文化課的教學時程重疊。老師們把握機會,課前積極與韋老師備課,課堂中帶領學生觀摩建造現場,透過親自操作讓孩子理解過去祖先建造家屋的辛勞與智慧,並從中學習更多泰雅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影片之外,還有更多故事值得說
由於影片時間有限,有些豐富的文化內容未能一一呈現。不過,小編希望透過文字補充,讓大家知道其實在家屋蘊藏著遠比影片所見還要更多的重要文化意義。
🔥三石灶-祖靈與家庭的中心
在泰雅族的傳統家屋中,三石灶不僅是日常炊煮的場所,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涵。三塊石頭圍成的灶座象徵祖靈的庇佑與家族生命的延續,是家屋中最神聖、也是最核心的空間。每日的生活從灶火開始,也在灶火中結束。家人們圍繞三石灶煮食、用餐、交談,是凝聚情感與世代傳承的所在。長輩們常在灶邊講述祖先的故事、傳授生活智慧,三石灶因此成為口述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每當夜幕降臨,長者會在睡前召集兒子和孫子圍坐灶前,分派隔日的工作與任務。在這裡,言語必須莊重而警慎,不可輕率戲謔。韋老師說,若在三石灶前地嬉笑無度,便可能觸犯Gaga(禁忌),因為在家屋床底下的祖先正默默守望著後代子孫的一言一行。
🪵圍牆-能呼吸的智慧建築
武塔國小傳統家屋的圍牆厚達32公分,以原木層層堆疊而成,木與木之間保留細縫,不僅能通風調濕,更賦予建築一種彷彿「會呼吸」的生命感。這樣的構法並非裝飾,而是源於山林生活的實用智慧。當颱風或地震等災害來臨,若一時無法上山砍柴,族人便會從背風面的圍牆頂端拆下木材,作為燃料應急。等天候穩定,再入山補足牆體。韋老師曾說,在山上幾天沒吃東西不至於喪命,但若沒有火,卻可能因寒冷而凍死。這句話令人深思,也讓人對祖先面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與建築智慧,心生敬意。
🕳半穴式-與自然共存的防衛設計
泰雅族傳統家屋採半穴式構造,比地表低約一公尺。這樣的設計具有多重功能:它能抵禦強風、緩衝地震、保暖禦寒,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用途——防範野獸入侵。韋老師解釋,在山區若有山豬闖入部落,牠們通常不會進入這種半地下的屋子。對野獸來說,地勢下陷的空間容易被誤認為陷阱,自然產生戒心而不敢靠近。這不只是防禦的巧思,更體現了祖先對自然觀察的敏銳與生存智慧。若我們以現代的眼光重新看待這樣的建築,不難發現,泰雅家屋的每一個設計細節,都深植於山林環境之中,既是避風遮雨的住所,也是承載文化與記憶的容器。
👀小編的心得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次我特別謹慎,戰戰兢兢、不敢鬆懈。深知韋老師的進度一向迅速,我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的片段。原以為這次只要像以往一樣,紀錄完成後再一步步剪成影片就好,但過程中的壓力與挑戰卻超乎預期。說不是緊張是騙人的,只是這次的緊張和過去不一樣。以前是因為久未拍片、剪片,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出好作品;而這次,則是因為這段紀錄將用於揭牌儀式,除了要與時間賽跑,更要思考如何在「教學紀錄」與「揭牌儀式」之間取得平衡(也許是我想太多了吧😂😂)。儘管如此,這次的參與對我來說卻是最扎實、也最有收穫的一次。有幸能在韋老師身邊學習,不只認識到更多泰雅傳統家屋的建築智慧,也更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意涵。這次我實際參與了綁藤、剝樹皮、燒樹皮、敲石片、綁竹框等工序。親手動手做,才真正明白蓋一棟傳統家屋的辛勞與細膩,這些技術與知識,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邊工作、邊學習、邊蓋屋、邊紀錄,我沒有讓自己浪費任何一分一秒,甚至笑稱自己成了「時間管理大師」。這段時間,不只是技能的累積,更是身心靈的充電,每一刻都覺得踏實而豐盛。
🗣族語小教室
hga 三石灶🔥
knryang 築牆🪵
wani 黃藤🪢
trho 繫藤🫳
ngasan 家屋🛖
pnsalit 石板🪨
#武塔國小
#pwasan biru la’iy alang Buta
#la’iy Buta
#民族實驗小學
#建築文化 gaga na kbaley ngasan
#駐校小誌
#114年4月號
#家屋落成
#揭牌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