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遠行的起點,從來不是背起背包的那一刻。對我們而言,這場尋根之旅,真正的開始其實早在一年前——113年6月,那本是原訂出發的日子。我們計畫帶領全校教師,踏入泰雅族口耳相傳的發源地——Pinsbkan。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讓夢想被迫中止。雖然計畫暫緩,但我們的腳步卻未曾停歇。時至114年,這段旅程再次被喚醒。我們籌劃了一場為期三天的文化實地探訪,這不僅是一場場勘,更是一場深度文化體驗與教育者自身成長的歷程。自107年武塔國小轉型為民族實驗學校以來,文化課程逐步推展,我們也曾帶學生走回老武塔尋根。然而,我們從未真正踏上Pinsbkan這片傳說中的土地。我們怎能只在教科書裡談「起源」,卻不曾親身走到那裡?
◆兩個起源傳說,一份共同的記憶
關於泰雅族的起源,在族人之間流傳著兩個主要說法。相傳在遠古時代,一塊大石頭裂開,從中走出了男性與女性的祖先,開啟了族群的繁衍與遷徙。隨著族群的分支,這塊大石頭的所在,在不同支系的記憶中也有所差異:
賽考利克群認為,起源地位於南投仁愛鄉發祥村瑞岩地區(泰雅語 Pinsbkan);
澤敖利群則堅信,發源地是在新竹五峰的大霸尖山(泰雅語 Papakwaqa)。
老家也位於此地,使得行程安排與在地聯繫都更為自然緊密。這趟旅程,也讓我們有機會一同回顧校長童年時代的文化記憶。未來,我們也期待能再啟程,深入大霸尖山,傾聽另一支脈的故事,讓這份文化認同更加完整而厚實。(參考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程第一天,大部分時間耗在車程。我們自宜蘭出發,穿越重重山嶺,抵達一處充滿歷史意義的地點—人止關。清朝時期,這裡曾設立「漢人止步」的石碑,劃定族群的接觸與衝突界線。而今日,站在這道曾經阻隔的界線前,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象徵性的跨越,從過往對立走向當代理解與對話。就像真正踏進了另一段文化的深處。午後短暫拜訪了一間隱身森林中的工作室。環境靜謐、富含手作氣息,讓擅長工藝的老師們有機會與在地工藝者交流。簡單的喝茶與聊天間,感受到當地生活的節奏與溫度。接近傍晚抵達霧社,走入莫那魯道紀念公園。那位曾在電影中鮮活呈現的抗日英雄,透過解說背板、雕像與石碑,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他所處的時代與所做的選擇,在這片土地上烙下深刻印記,讓人不禁駐足,沉思良久。
第二天是此次行程的重頭戲。清晨整裝完畢後,我們驅車前往發祥國小,沿途穿越雲霧繚繞的瑞岩部落。由於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地質不穩,部落族人才遷徙至現址,但記憶與根仍深深扎根於這片土地。抵達校園後,我們與libix校長打了招呼,正式展開這場尋根之旅。
此次的嚮導團隊由在地獵人與部落族人組成,其中一位正是libix校長的先生。他長年致力於部落發展,也是學校文化課程背後堅實的力量。這趟行程得以成行,特別感謝libix校長伉儷及團隊的全力支持與用心協助。接著,一行人擠上小發財車,往山上挺進。最後一段陡坡,車子竟得倒退爬坡,緊張之際幾乎忘了呼吸。「整裝,我們要走路了。」嚮導一聲令下,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還記得前一晚問過一位曾走過三次的老師:「這比走老武塔還輕鬆嗎?」她笑說:「比老武塔好走啦。」我滿懷信心,沒想到才走不到二十分鐘,已經開始懷疑人生。
幾近45度的坡道,僅容單腳前進,左側萬丈深谷、右側是垂直岩壁,彷彿成了貼壁行走的壁虎。每一步都得靠意志撐住。腳踝似乎學會了新的角度,我一邊走,一邊默唸:「文化力、祖靈力、老師力……拜託撐下去!」途中經過一處家屋遺址,地上清晰可見石道與隔間。嚮導說:「你們應該沒看過有隔間的家屋吧?」大家驚呼、拍照、記錄,這些畫面,未來將成為最真實的課堂素材。到了第二個休息點,修梅老師的腳已無法負荷,只能原地等待。我們擔心她失溫,嚮導立刻點燃松木升火。動作非常俐落,一瞬間火光閃起,老師們立刻圍上前,這不只是取暖,更是現場教學。「松木油脂多,很好點燃。」嚮導邊講邊示範,一場文化課,就此展開。火,也是泰雅文化的靈魂,有火,才能活。
我們留下對講機給修梅老師,繼續啟程。嚮導說:「再100公尺就到溪谷了。」但,有過去老武塔經驗的我,嚮導說的100公尺,其實還有一大段。果不其然,走了將近二十分鐘,才見到一條垂直垂掛的繩索——我們得垂降才能繼續前進。我緊抓繩子,小心翼翼地往下移動。腳一滑,手掌磨破了,但顧不得疼痛,只想快點抵達。終於,我們抵達溪谷。正當我以為最辛苦的路程已經過去了,沒想到前方還有一段超陡的上坡路。這裡是個V字型的地勢交叉點,只能靠著「之」字形的方式慢慢爬升。每走一步都覺得筋疲力盡,我在心裡不斷對自己喊話:「不要停,快到了!」就在體力幾近耗盡之際,一群巨大岩石終於出現在眼前。
「那個,就是分裂石Pinsbkan。」嚮導語氣沈穩而堅定。我的眼淚差點奪眶而出。這裡,是族人口耳相傳的起源之地,是祖靈的所在,是我們從未真正踏足過的文化原點。那一刻,所有的疲憊、懷疑與辛苦,瞬間化為滿滿的敬仰與深深的感動。我們排成一列,嚮導以族語向祖靈說明來意,並祈求平安。他將酒灑向地面,象徵與祖靈對話、與大地連結。那一刻,空氣仿若凝結。這不是單純的尋根,而是一場與歷史對話、與文化擁抱的靈魂洗禮。離開前,我在心中對自己說:一定不能忘記這份感動,因為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這裡。回到溪谷邊,我們煮了牛肉麵與蒜頭雞湯,飽足又滿足,彷彿補回所有體力。接著火速返程,接應修梅老師,她獨自在山中守候了三小時,所幸一切平安。回程依舊是45度腳踝,這是身心極限的旅程,更是一段深入文化靈魂的探尋。
📝尋根之旅助理後記
這趟旅程不僅是單純的場勘,更是為三月的全校尋根之旅做準備。儘管實地評估後,大家一致認為這段山路過於險峻,不適合學生親自體驗,我們仍持續思索,如果孩子無法親自走上這條路,我們又該如何規劃行程和設計交流課程,讓他們依然能感受到這段文化旅程的深度與意義?
也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讓我更加理解文化課程的價值與本質。文化不是抽象的知識,而是可以被看見、被聽見、被感受的生活經驗。當Pinsbkan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名詞,而是我們親身走過、觸摸過的歷史場域,那份體會也將轉化為教學的素材。文化課程往往需要老師在寒暑假期間、放學之後持續投入。每一次默默的耕耘背後,都是老師們傾盡心力的付出。從查閱資料、走訪部落進行田調,到實地踏查山林,只為了將這份真實經驗轉化為貼近部落、貼近文化的學習內容。即使孩子們無法親自踏上山徑,也能透過我們的轉譯,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與精神。
#pwasan biru la’iy alang Buta
#武塔國小
#Pinsbkan
#Sbayan
#尋根
#教師增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