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進入實驗期的太平國小,打破過往學校既有的學習框架與教學模式,秉持「部落即學校」的知識概念,並以布農族文化為主體的課程軸向,期盼發展出具在地知識的巒群實驗學校。因而在112年透過蒐集文獻,及積極從部落耆老口述資料彙整成,用於學校的小米歲時祭儀知識內容,並透過學校師長、文化工作者的討論,整理花蓮卓溪鄉太平村的小米歲時祭儀的知識內容。歷經一年後,學校團隊已完成階段性的成果,並將持續盤整此項文化知識的內容。
有關小米歲時祭儀課程化的操作,太平國小於周五全校的共同文化課程前,由教師在班級中講述文化知識與禁忌、生活功能與意義,並針對小米歲時祭儀步驟環節進行解說,此目的在於,讓學生理解祭儀內容及流程的基礎輪廓。直到進行共同文化課程之時,全校師生會身穿布農小背心,迎接部落耆老的到來。在正式進行小米歲時祭儀前,會由一位文化教師在全校師生面前,再次講述祭儀相關的文化知識與內容、儀式流程步驟,以及相關禁忌,隨後則依照部落耆老的以全族語的方式講解及指示,進行小米歲時祭儀的課程操作。學校也依此模式操作射耳祭、嬰兒祭等其他布農族文化祭儀,並期待學生以五感經驗習得文化,承襲部落與耆老記憶中的生活文化經驗與知識。
一、 迎新送舊的開學典禮─Masuqaulus(嬰兒祭)中的ngaan(菖蒲)項鍊佩掛儀式
113年9月27日為太平國小的開學典禮,學校為迎接新進生,將開學儀式轉換成具有布農族文化意義的活動─Masuqaulus(嬰兒祭)的佩掛儀式。儀式之中,透過Taupas Tanapima耆老賦有mangan(力量)的禱詞,祈求diqanin(上天)賜予新進生在學期間的平安健康與快樂學習之外,耆老會一一唸出每位新進生的布農族名及家(氏)族名,介紹給現場的師生與家長,並企盼與新進生家族同樣名字的祖靈們,能給予孩子平安順遂的校園生活,爾後再由Taupas Tanapima耆老,將擁有驅邪避凶功能的ngaan(菖蒲)配戴在新進生的身上,即完成儀式活動。
二、 Minqamisan/年終祭
Masuqaulus的佩掛儀式結束後,首先由學校老師講述相關Minhamisan的文化介紹,以及布農族人辦理該祭儀時會進行的文化內容與意義,最後則邀請部落耆老,分別帶著全校學生,以「做中學」的操作模式,進行Minqamisan文化活動中課程學習。
(一)Minqamisan文化背景介紹
約莫9月底至10月初辦理,當時小米已經收成,並將小米儲藏好後,相關農事也告一段落。此時,族人們開始著手準備Minqamisan的相關事宜,因布農族人認為,該祭儀象徵著送走過去的辛苦勞作,迎接未來美好新的一年。Minqamisan期間,先前相關的農事禁忌,都得以解禁,例如:可以吃甜食,男人可以上山打獵,女人可以進行織布等相關工作。
(二)Minqamisan中的文化活動與意義介紹
祭儀期間,布農族人會從事以下三項文化活動,用以象徵著過去一年的結束,迎接新歲的到來。
(1)ka-davus(釀酒)
祭儀的前三天,布農族人會從穀倉內拿出小米,將小米取出後進行搗米並使之脫殼,之後將小米蒸煮,進行小米釀製的過程。
(2)ka-buhul(製作小米糕)[註1]
布農族人會在Minqamisan當天早上取出糯米種的小米,將之去糠、浸泡、脫水,樁搗成粉狀。之後加入一點水,使之成為濕軟狀,再用手將小米揉成球狀,爾後用kanciahciah(山蘇葉)或sizu(月桃葉)包裹起來,並運用padan(芒草)將其綑綁,最後放入鍋中蒸煮熟成。
(3)masi-duhlas開墾宣告
主祭者會用halus(羅氏鹽膚木)[註2]、[註3]製作如同月亮形狀的月形牌,之後主祭者會將月形牌插在自家屋頂上,並誦念祈禱詞,祈禱來年平安,以及小米豐收等禱詞。完成後,布農族人會拿出只有Minqamisan祭儀期間可以食用的蜂蜜、甘蔗等,供大家一起享用;此外,會邀請相同氏族的家人朋友,共享美食美酒,歡度Minqamisan。
(三)文化課程中的Minqamisan
老師向學生介紹該祭儀背景以及相關文化活動後,首先邀請Taupas Tanapima耆老為新的一年進行祈福,並說道:
i iti ata haip napakingaa lus’an Miqamisan. inam tu Tamadiqanin sin maimadadaingaz, maqtu’ang amu tauqumis iti tu dadangi an. tauqumis zami iti tu uvavaz’az, sin mananava, malusbut tauqumis inam tu Abus taimi pasnanava’an, masius ista qansiap, taitlas, tamazas, madas madas zami taki Tavila tu uvavaz’az. Tamadiqani, san maqtu’ang a sin tauqumis sauqabasqabas, muqna san maqtu’ang tauqatba kaupaka isnanava’an, sin masnanava, masaiv taitlas tamasaz, mahtu a’tala masulut tang, imita maimadadaingaz tu liniqaiban, sin qansiap.[註4]
今天我們在這邊,即將開始進行布農族傳統的Minqamisan,我們的上天阿~希望你們可以祝福這裡,以及祝福我們這裡的孩子跟老師,也持續祝福我們的Abus校長,增加她的能力、智慧、力量,並運用這個能力,持續帶領著我們太平國小的孩子們。上天阿~讓我們現在所祝福的,都能夠持續獲得您的祝福,最後,我們的上天阿~祈求你給我們在場的學生跟老師,給予他們強壯的身體、智慧與力量,讓他們能夠承接,並延續我們布農族的精神與智慧。
然而,學校透過耆老祈福的儀式,部分程度取代masi-duhlas(開墾宣告)的祭儀內容 [註5],但依舊延續著Minqamisan「迎新送舊」的文化精神與價值,企盼學校及全校師生,都能夠帶著新的力量、氣象,迎接新的開始。祈福儀式結束後,遵循著Minqamisan祭儀期間,布農族會從事的文化行為,帶著學生學習及體驗ka davus(製作小米酒)、kabuqul(製作小米糕)。有關ka davus的部分,由Langui Naqaisulan耆老向學生介紹ka davus(製作小米酒)的文化意義及製作的方法、步驟及技巧,以及與Minqamisan的連結,同時也說明了製作小米酒文化禁忌,雖然這部分的課程操作,學生僅透過文化觀察及學習單回饋,但當天製作完的小米酒,也以瓶裝方式,讓學生帶給家長品嘗,使學生家長有部分程度的參與感;另在ka buqul(製作小米糕)的文化課程,則是邀請在地的Puni Istandaa耆老,在學校布農傳統家屋裡,進行烹煮小米飯的課程體驗。Puni Istandaa耆老先是講述先人烹煮小米飯的方法及技巧,也讓學生們實際操作翻攪小米的工序;與此同時,Puni Istandaa耆老透過小米文化與其自身生命經驗連結的描述,將師生帶進過去布農族飲食文化情境裡,以及族人們為何珍視小米的文化故事。課程結束後,小米也煮熟了,這鍋由全校1-6年級學生共同翻攪的小米飯,也成為了師生在當天午餐的加菜佳餚。
三、 駐校感想
太平國小將小米歲時祭儀─Minqamisan的課程化與教學實施,足以看見「部落即學校」的辦學願景,雖部分程度上無法全然依照小米歲時祭儀的時節進行,甚或是某些文化行為,因學校場域的需求而做了微調[參照註5]。但整體而言,依舊能夠看出學校在文化課程規劃與實際教學的用心與認真,並感受學校師長透過課程帶給學生,來自部落耆老於祭儀文化精神與生活智慧經驗的決心。作為仍在學習與實踐布農族文化的我,能夠與太平國小在校內將布農族文化實踐於課程與教學,又能看見在學齡階段的學生能以系統性的方式學習自身的文化,內心甚為感動也充滿希望。滿心期待太平國小的原民實驗教育推動持續穩定發展,更期待這群布農族的孩子們在接觸及學習自身族群文化課程後,在以後的將來,這些象徵文化的小米種子會在這群孩子身上長出什麼樣子?我是期待也企盼著!
[註1]:小米糕的製作,布農族人認為有團員的象徵意義。
[註2]:布農族人採集如手臂大小的樹枝,上端劈裂夾住兩片以halus(羅氏鹽膚木)修成的talastaban(半月形的白色板子),將這兩片半圓木塊組成滿月狀,再用枝幹插夾,以藤綑綁住,插在預計開墾的土地上(鄭漢文,2023)。
[註3]:取用halus(羅氏鹽膚木)的意義在於,該木之材質的白色對應於月色的皎潔外,並向月亮祈求豐收,再者是向眾人宣告土地的使用(鄭漢文,2023)。
[註4]:族語書寫由本校何秋美族語專職老師,本文族語書寫亦由該師校正。
[註5]:因當時太平國小在小米歲時祭儀的規劃上,預計於明年初進行開墾祭,但礙於行政規劃上,學校依舊企盼能以Minhamisan「迎新送舊」的概念為出發點,進行新的一年新氣象的開學典禮。
maqamisan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