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塔國小為宜蘭縣第一所民族實驗小學,除了有一般領域的課程外,還設有經過6年不斷滾修與優化的泰雅文化課程。泰雅文化課程涵蓋11大主題,包括族語與文學、信仰與祭儀、家庭文化、社會組織與部落史地、燒墾文化、狩獵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傳統工藝、織布文化,以及藝術與樂舞。這些課程展示了武塔國小對於泰雅文化傳承的深度投入與創新,旨在讓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能體驗文化中的智慧。
–
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狩獵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泰雅族漁獵技藝。武塔國小在狩獵文化課程中的漁獵單元規劃,包括對泰雅族傳統狩獵團體的分工介紹,各種漁獵技術與器具的使用,南澳溪流現況與環境特質,獵物認識、狩獵前的gaga規範、陷阱實作體驗、獵物處理方式,以及與現代狩獵相關的法規與時事探討等內容。除了理論上的學習,教師與文化老師會帶領學生實地前往附近的溪流進行操作,讓學生透過行動實踐,更加深刻地理解祖先智慧,並習得相關技藝。
泰雅傳統漁獵方式介紹(以武塔在地泰雅文化為例):
1. 魚藤毒魚(tuba ’cyux)
每年lahang gaga(部落的守護者)會定出收穫祭時間舉行時間,及預計進行tuba ’cyux(魚藤毒魚)的地點,接著青壯年族人會擇日到山上採集足量的魚藤,在河流上游的石畔捶擊魚藤根,使汁液流出、浸入水中,再由等待在下游的婦女孩童,利用魚網撈起昏迷的魚蝦,集中交由lahang gaga按照每戶的人口數,公平分配魚獲。
2. 魚竿釣魚(pnek ’cyux)
傳統上族人會用桂竹、山棕製作釣竿,以苧麻線做魚線,在溪邊尋找石蠶、蚯蚓當作魚餌釣魚,釣到的魚可放進綁在腰際的魚簍。
3. 截水圍魚(mleh)
在主流河道與支流交會的河段,族人會合力搬運石頭排列在支流河口,後在石縫中塞入芒草與砂土,使水流完全被堵住截斷,待支流逐漸乾涸,族人便可走進其中翻找躲藏在石頭周邊的苦花、禿頭鯊和鰻魚。
4. 魚筌誘魚(s’kobu)
族人會在石頭、水花錯落的瀨區,搬運石頭堵住河道,只留下給魚順遊進魚筌的路,亦或是在流速較緩的深潭,已腐敗魚肉做誘餌,將魚筌放置於岸邊以石頭壓緊,待夜晚毛蟹和蝦子鑽入,天亮時再打開蒐集魚獲。
5. 魚叉刺魚(meta ’cyux)
族人會取廢鐵器、鐵絲,綁上橡皮只做簡易魚差,潛入水中等待、伏擊游過的苦花和禿頭鯊。
————————————-我是分隔線—————————————–
認識完泰雅傳統漁獵方式,小編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目前,武塔國小泰雅文化教學中心正在舉辦「sbley isu ‘cyux ru llyung 魚你河好–泰雅族漁獵文化特展」,展覽內容與武塔的漁獵課程緊密相扣,幾乎將武塔泰雅文化課程-狩獵文化之相關漁獵知識具象化展示。還詳盡介紹了泰雅族多樣的漁獵技術,包括捕魚工具、技術以及不同魚類的生態環境,並探討如何在遵循gaga傳統規範下實現永續狩獵。這些內容體現了泰雅族「人與環境共生」的核心思維,也正是武塔國小漁獵課程設計的核心理念。
小編認為此特覽不僅讓觀眾深入了解泰雅族的傳統漁獵文化,還能全方位體驗武塔國小漁獵課程所涵蓋的多層面知識。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延伸,更是一個系統化的整理與展示,將課堂中的理論與實踐真實呈現在大家面前,進一步強化了武塔國小「人與自然共生」的教育理念。
武塔國小此次與流路編集室 Llyung Studio的合作非常難得。在合作的過程中,工作室負責人冏冏老師也特地為武塔學生安排了專業的展覽導覽與漁獵課程活動。於9月20日帶領學生參觀展場並進行導覽,下午於附近的溪流進行魚筌誘魚技術的教學與體驗。這樣的安排不僅有助於學生彙整與內化課堂上的知識,也讓他們親身實踐泰雅族的漁獵智慧,深入體會其背後的文化價值。
工作室將大多從武塔部落耆老那裡蒐集的大量珍貴田野調查資料具象化,透過展覽的形式生動直觀地傳遞給觀眾。而這些資料武塔國小未來也會爭取保留,來作為日後教學資源的一部分。透過此次合作,也展示了學校、部落與工作室的緊密連結,共同達成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最後,小編附上此次sbley isu ‘cyux ru llyung 魚你河好——泰雅族漁獵文化特展的相關資訊給大家:
「sbley isu ‘cyux ru llyung x 魚你河好」
展覽簡介:
泰雅族散布在北臺灣水系的上游山域,後代族人從llyung追溯先祖的發源系譜,也自llyung開展農耕、狩獵、捕撈魚鮮的生活,透過介紹傳統漁獵智慧與當代河溪生態知識,期望匯集泰雅族「人與環境共生」的永續思維和公民科學力量,邀請觀者共同想像更有生命力的南澳溪流域。
展期|2024.09.16(ㄧ)- 2024.12.20(五)
地點|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武塔國小-泰雅文化教學中心
參觀資訊|本展場位於教育場所內,開放時間為平日09:00~16:00,並僅接受團體預約導覽。
歡迎各位大朋友小朋友蒞臨武塔,一起共襄盛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