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小誌】太平國小112-2學年度民族文化課程紀錄─布農族狩獵文化課程
本中心協作學校—花蓮縣太平國小民族實驗教育文化課程在三月份底,開始進入「狩獵文化」的主題,同時也為5、6月射耳祭課程內容及知識基礎進行課程預備。本次邀請兩位太平村獵人分享布農族獵人文化中的「工具」、「陷阱」、「解剖」、「狩獵禁忌」等四個字題,並由兩位獵人深入淺出的為本校學生講解箇中意涵,充分展現布農族狩獵文化傳統與當代文化技術的內容。
【陷阱篇】、【狩獵禁忌篇】
邀請Miaz老師到校授課的前一天,由學校老師預先帶領一年級學生,對於haqu hatup(石頭陷阱)、haqu musqut(脖子陷阱)、haqu bantas(腳之陷阱)三種陷阱進行介紹與認識,講述內容主要以「入山禁忌」、「三種陷阱捕抓動物的類別」、「獵徑置放差異的介紹」,以及「三種陷阱族語的認識」,最後再透過遊戲,將三種陷阱、各種動物圖卡化後,將學生分成兩組,隨機發出動物圖卡,將圖卡置於正確位置,答對率高者即贏得這回比賽。然而,透過學校老師輪廓性介紹入山禁忌、三種動物陷阱,以及捕捉陷阱之動物差異,學生對於課程內容有一定程度的基礎認識。
Miaz老師到校的那天,於學校一隅,Miaz老師現場實際製作三種陷阱,同時講解學生陷阱製作技巧、陷阱置放的獵徑差異、陷阱捉捕動物差異,以及基礎狩獵禁忌。而因學生有先備概念,對於Miaz老師講授的內容能迅速掌握,但大部分學生對於陷阱製作的技術、工具及其物質的運用,有相當大的好奇。課程最後,Miaz老師則邀請學生拿起一根棍子,實際感受這三種陷阱的實際情況,最後在小朋友們的讚嘆驚呼聲結束了課程,卻也開啟了他們對於布農族獵人文化的新視界。
【工具篇】、【解剖篇】
作為當代獵人的Tama Umas在課程的一開始,詢問現場學生:「你們知道入山前為什麼要準備酒跟一條五花肉嗎?」學生們紛紛回應道:「因為要讓我們打獵豐收!」、「因為要打獵順利!」、「要讓我們平安回家!」聽完學生們此起彼落的回應後,Tama Umas說:「上山前,準備這些祭品,是為了要祭告這座山的的祖先以及所有靈,再來是求我們的一切平安!」正式進入課程時,Tama Umas從他的杯籃裡拿出所有過去入山masiuh(夜間狩獵)時用的工具,如:獵槍、獵刀(又分為大、中、小刀)、頭燈、杯籃等,隨後Tama Umas邊講述這些工具的用途及功能之外,也說明布農族獵人對於不獵捕雌性動物的智慧規則,再搭配著Tama Umas masiuh的經驗故事,小朋友聽得相當入神。介紹完工具後,Tama Umas實際帶著學生進行動物解剖,從認識動物骨骼及經絡,搭配刀子工法的技術操作,無不讓在場的學生,深刻經驗著布農族獵人的山林智慧。
透過上述兩位獵人身體經驗化的技術/技藝,以及故事回溯,不斷喚起生命中從缺的那塊,唯有在文化課程中,不斷的對話及身體實作,進而從中瞭解獵人背後的信仰觀、生命觀、生態觀。所以,每參與一次太平國小實驗文化課程,對小編而言,都是一場生命的再洗禮,讓那些未知的、空白的,一次又一次地,慢慢填滿。
https://www.facebook.com/icdc.cis.ndhu/posts/890870619503845?ref=embed_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