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塔國小的秋季課程中,最讓小編期待的就是飲食文化課程!今天就帶大家一同走進這門充滿泰雅族風味與智慧的課程——飲食文化 gaga na nni’un。
武塔國小泰雅文化課程–飲食文化是以小米飲食為核心,涵蓋泰雅族的主要飲食文化與倫理,並結合動植物食材的取得與應用,培養學生料理泰雅食物的能力,同時傳遞珍惜自然資源的民族價值觀。課程採用螺旋式設計,依年級從淺至深逐步引導學生探索文化精髓。
低年級課程:趣味與體驗的啟蒙
在低年級,課程以繪本故事與體驗為主,藉此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喜兒老師和韋翰老師透過繪本導讀,帶孩子進入小米的世界,了解其對泰雅族的重要性。課程後段安排部落美食踏查活動,邀請部落耆老親自示範泰雅風味料理,如小米粥、爆炒飛鼠與刺蔥雞湯。
課堂中,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並在享用美味時感受到文化的豐富與趣味。小編特別感動於孩子們一邊完成筆記、一邊積極參與的模樣,讓低年級的飲食文化課洋溢著歡樂與成長的氣氛。
中年級課程:深入認識與實作
中年級的課程由喜兒老師與嘉莉老師攜手指導,內容包括部落植物認識、醃肉製作、蒸小米飯、竹筒飯與香蕉飯等。一開始,老師與耆老帶領著學生進入山林,並透過耆老解說植物的用途與文化意涵,讓孩子們從自然中獲取知識。在製作醃肉時,讓學生分組操作,經過一周熟成後開箱品嚐,學生之間會討論味道與比例調配的關鍵技巧。
此外,學生還實作了香蕉飯和竹筒飯,四年級的哥哥姐姐化身「小老師」,帶領三年級弟弟妹妹一起完成製作,並共享成果。這種混齡學習模式,不僅促進合作,也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文化理解。
高年級課程: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
在高年級,課程進一步深入,由美雅老師和志豪老師指導,內容涵蓋搗麻糬 (trakis)、小米酒製作(糯米與小米)、芋頭糕以及蝸牛芋頭莖湯等。學生透過對比糯米酒與小米酒的材料與製程,並運用酒精測試儀等科學儀器,體驗傳統與現代科技的交融。
蝸牛芋頭莖湯課程更是生動有趣:學生們在校園周邊搜集蝸牛,親手處理並完成料理。這樣的實作活動,不僅增進了料理技能,也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飲食文化中的倫理與智慧。
最後,教導學生利用平板設計專屬食譜,透過數位工具記錄與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每一篇食譜都別具個性,既是文化學習的延續,也是創意的結晶。
小編的一點小感想
在這個秋季的飲食文化課,低年級的課程都安排在中午前,每次上課時都能享用美味的加菜。而中高年級的課程則是在下午,放學後總少不了一份豐盛的下午茶。經過整整一個十月,小編明顯「幸福增重」了!雖然告訴自己要適度節制,但每次的飲食文化課還是讓人充滿期待!
———我們一起學族語–飲食文化相關單詞 (宜蘭澤敖利泰雅語)—————-
小米lmyun 地瓜ngahi
芋頭cehuy 搗cmxu
年糕hkay 醃製skaru
醃肉tmmyan 小米酒uwaw Tayal
煮tmahuk 烤cmu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