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少尹,我是來自宜蘭縣南澳鄉澳花部落的原民青年。
從113年8月,我就是東華大學協作中心派駐在宜蘭縣南山國小的駐校助理啦!我主要的工作內容為協助南山國小與協作中心雙向溝通以及參與實驗教育課程共備及入班協同、紀錄。
在南山國小的第一個月,我嘗試認識屬於泰雅族的南山部落,畢竟它對我來說非常的特別地方。剛來的前兩天,我因為不適應高海拔的地區而感覺不舒服,前額異常疼痛。但經過一個月的洗禮,我似乎習慣了當地多變的氣候,像是早上放晴、下午起霧、凌晨被冷醒…
甫到職的這段期間,我認識一群很棒的人,在南山國小帶我理解學校的閎凱老師、擔心我肚子餓的巴萬廚工、總是笑臉迎人的格夏主任、業務上極力協助我的文指員志卉姊,學校的師長及員工使我在短時間內能夠銜接學校業務以及瞭解教學的模式;另在協作中心的哥哥姊姊們也讓我在工作上有強大的支持與鼓勵。我認為在這份工作上,大家彼此扶持,讓我也能夠站穩腳步,看清眼前的目標以及方向,為學校及協作中心努力。
接下來,南山國小在八月份主要進行的是,文化增能研習、課程共備以及文化場域新建的努力,我為大家簡單地進行介紹。
【南山國小與大同國中泰雅文化課程銜接討論平台:藤編研習】
延續著南山國小與大同國中所建置的泰雅文化課程銜接討論平台,在八月的第二個禮拜,兩校選定「編織課程」以課程研習的進行方式,進行文化增能及課程的討論。課程的講師主要為大同國中的呂美花文化老師,同時也是我在國中時期參與南湖大山部落學校的恩師。她協同三位文化教師協助南山國小進行編織文化的增能研習,教學內容除了十字邊與六角邊的基本技術,更從文化層面及生活需求的面向講解泰雅人使用竹編及藤編的意義與內涵。在學習文化之後,教師團隊除了提升文化知能,亦針對編織文化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安排有更多的思考與反饋,並依學生學習的需求,以及考量課程銜接的問題等,再針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同時為了備課做前置作業。
因此在編織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上,國小階段會以技法的學習及穩定基礎為主,國中階段則是在具備基礎的編織能力後,才進行文化物件的製作,如竹簍或背簍等。期待在這一次的教師文化知能研習及課程銜接的討論後,兩校在民族文化課程的實行可以更為順暢,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使學生能夠適切的學習。
未來兩校會持續透過課程銜接平台的進行,共享課程與教師資源,回饋學生學習狀況,聚焦課程銜接議題,實現其課程的延續及完善課程規劃。
【文化場域啟用儀式】
學校歷經長時間籌備、修繕以及完成傳統建築後,終於要針對文化場域進行啟動儀式,今年度共完成了聚會所、傳統屋以及瞭望台修復。這三個建築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課程用途,傳統屋以及聚會所可以做為口述歷史、器物製作的教學場域,建築物更能夠直接做為課程素材。瞭望台作為早期防禦性建築,在課程需求上可以做為環視部落周遭環境、遷移歷程以及自然景物觀賞等功能。
啟動儀式的活動,除了校內師生的參與,更邀請部落族人及文化健康站的耆老共襄盛舉。而活動的一開始,學校邀請部落的耆老以泰雅族的祈福儀式揭開序幕,在大家屏氣凝神、心存感念,見證具有文化意義的祈福儀式之後,按照習俗進行分食、共享。而在此過程中,校長亦同步說明新的學年度課程及其與場域的連結,期許能夠給予更多元的學習環境。文化場域的建構讓學校有更多教學場域外,也讓耆老們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下進行教學。透過實物進行文化傳承。讓學生更貼切的了解傳統文化以及由需求面建構出的傳統知識。而非紙上談兵。雖然目前未開放給社區自由使用,但未來如果有機會與社區結合,將會使傳統建築的價值更加完善。
【小編省思】
在這一個月的工作過程中,我看見了實驗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南山國小為民族教育所做的努力。我認為,教育不應該只有以分數為重的主流教育模式。而是要讓學生們體驗到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意以及獨特性。在未來來探索自我、升學的過程中。都能因為民族教育展現的獨特性在充滿挑戰的現實社會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