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小誌】太平國小112-2學年度文化課程紀錄─太平村部落射耳祭
太平村於1933-1934年間進行大規模的集團移往,形成今日的太平村,其村落是由太平(Tavila)、中平(Nakahila)、中興(Valau)部落組成。根據蘇美琅(2013)《布農族祭典儀式與民間知識傳承》一書中談及,解嚴後各部落陸續恢復舉辦射耳祭,其中尤以太平村的中正部落之射耳祭祭儀流程,保存了相較詳盡的儀式內容;也擁有完整的祭屋,並於射耳祭前,中正部落的男人,亦會重返舊部落─拉庫拉庫溪阿布蘭進行狩獵。時至今日,各部落進行祭儀操作的模式,大都以展演化的形式,傳遞也延布農射耳祭的文化內容,並透過中文及族語的解說,射耳祭儀中各階段的文化意義與功能。
113年4月19日太平國小受邀參與由太平村辦理之部落射耳祭,活動當天只見部落族人身穿五顏六色的美麗族服,尤以男人身穿的qabang,充分展現了巒社群女性織布文化複雜且高超的織作技藝。活動開始,既定邀請鄉內行政單位介紹與致詞,很快地進入射耳祭儀展演流程。當天,從祭儀場地空間的安排,茅草屋的搭建、祭屋仿真的呈現,再加上中平部落族人,全程族語情境式展演布農族人日常生活,彷彿穿越時空看了一場一百年前巒社群長輩們的祭儀日常。
祭儀一開始,由部落裡德高望重的耆老招集部落男人齊聚一堂,說明因射耳祭儀,所以隔幾天需上山狩獵,爾後由這名部落耆老,為即將遠赴山林打獵的男人的獵槍祈福,除了祈求男人們有豐富的收穫外,亦祝福入山的男人平安順利歸來。男人入山後,留在部落裡的女人持續進行日常生活的農作,同時女人會預備davus tuza(小米酒),等待辛苦的男人。事隔一週或一個月後,凱旋歸來的男人,背負著豐富的獵物回到部落,見到辛苦的男人,有的婦女倒小米酒給男人飲用,有的協助男人背負肩上的重物,有的女人則攙扶辛苦歸回的男人。安放好所有東西後,男人隨即前往pavisan(祭屋,只限男人參與),一到現場,男人們於祭屋前patinsapuz(起火),同時男人們會拿出自身的via(獵刀)於火上進行祈福,感謝via未來持續帶來好夢,給予自身豐富的好運。結束後,所有男人齊聚於pavisan前,用小米酒糟丟撒於祭屋前的山豬下顎骨頭,並大聲喊出感謝之意,更透過餵食小米酒糟的祭儀行為,祈求這些動物的靈魂,能給予每年上山打獵的男人們更多的好運跟力量。結束後,男人們圍坐在一圈,並由一人進行masipul bunun(清點人數),此舉意義在於,人數清點,並具體數現場參與人數的數量,確認後則進行mapaqusil(分肉)儀式。mapaqusil時,得按照現場人數公平的分完並食用完畢(其肉務必在該祭場空間食用完畢,忌諱帶回去分享給家中女人食用,視為禁忌。)。爾後,男人會轉往場域回到部落,但在進入部落前,由該部落裡德高望重的長輩,為這群男人進行ma’iup tainga(吹耳朵)以及masinav mata(洗眼睛)的儀式;因為在過去醫療不發達的情況下,有許多未知的疾病,所以布農族人認為,透過擁有taikalas(智慧)跟有mangan(力量)的耆老,吹耳朵跟運用langlisun(台灣澤蘭)洗眼睛的儀式行為,可預防也可治癒布農族人身上的疾病。進入部落後,會由部落善於狩獵的耆老帶領著小孩進行manah tangia(射耳),因布農族人認為,此舉視為孩子的成年禮外,透過耆老帶領著小孩射耳的行為,企盼小孩未來長大成人時,也能夠擁有與這位耆老般的狩獵能力。隨後,男人們會圍成一圈,吟唱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感謝Diqanin也祈求來年小米的豐收。吟唱結束後,緊接著是男人們彰顯自身狩獵功績的時刻─malastapang報戰功(因時代變遷,鮮少有族人上山狩獵經驗,故報戰功時,有時改為說出自己的生活、工作經驗等)。最後,部落裡的男女老少,則會吟唱pisus-ling(飲酒歌),當作射耳祭的最後結尾,然而透過這首古調吟唱,以及古調中虛詞的旋律,道出每個人對於生活的無奈,對思念的人,甚至式逝去的親人的想念。射耳祭結束後,學校特意向部落提請安排本校學生進行,「小小人類學家─太平國小族語訪談」,透過學生預先擬定訪談問題,於射耳祭當天訪談部落耆老,簡單的詢問「氏族」、「來自哪裡?」「喜歡打獵嗎?」等問題,展現也驗收太平國小平時於學校學習族語成效。
透過此次太平村射耳祭的觀察與參與,可以看見太平村回復傳統祭儀的企圖,即使是展演的形式呈現,但透過族人們年復一年祭儀展演的操演,這會是延續、保存祭儀的方法。而太平國小全體師生實際進入部落參與祭儀前,透過老師課堂的解說,以及祭儀當天司儀的講解,最後回到學校後,教師針對射耳祭儀的討論以及學生的觀察回饋,都在說明學校文化學習的場域連結,以及以耆老作為學生學習文化的對象,是提升學生文化學習成效的關鍵途徑。
射耳祭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