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小誌】
宜蘭縣大同國中112學年度第2學期文化課程紀錄—「小米除疏與田間管理」
小米為泰雅族傳統社會的主食之一,其飲食文化應用多元,在醃肉、醃魚,乃至於釀製酒品,與其連結性甚高,是不可或缺的傳統作物。不僅提供生命延續上的飲食,更為祭儀文化和生活的核心,嚴謹的gaga規範下,在每個時節有著相對應的文化意涵。大同國中課程緊扣小米歲時祭儀發展文化課程,早期觀察月亮變化確認辦理祭儀時間,在這期間則會進行magu byaling(守月期),準備醃肉、釀製小米酒等祭品,隨後進行smgatu(播種祭)以及tmubux(播種)工作,最後進行kmluh(收割),試圖在籌備、操作、實踐上,理解過去泰雅人的文化生活核心,並釐清與當代社會的認知差異,將其更深層的文化意涵及教養內化在每一位學子的生活之中。
這學期所播種小米種類有:nwiru、nqara、nqalay-nqara、nbukil、ntosa、nbaqu等六種。在一、二月播種後,「除疏」變成為了常態型的田間管理工作,而課程設計雖為七年級,但這時所需要的工作人力較多,在早期傳統社會部落族人則會依循共食團體進行換工制度,有效地在互助的情形下,完成耕作地的除疏工作。對應大同國中的課程發展願景中的「pkrraw(合作)」,全校師生會利用課餘時間協力完成田間除疏除疏工作,文化教師在課程當中,引導學生操作技巧與小米生長觀念,旨在讓植株可以在一定的栽種面積有足夠的養分,讓之後結穗的果實飽滿。
辛勞的除疏工作完成後,接下來便為結穗管理,在泰雅族傳統社會中,不使行農藥及搭設網架,為避免鳥類啄食小米穗,以至於影響族人後續收成結果,在耕作的面積會大一些,並製作趕鳥器以聲響作為嚇阻及驅趕鳥類。在課程的教學上,文化教師也指導學生取以桂竹或刺竹製作該農作器具「趕鳥器」(手搖式竹製趕鳥器),在田間巡邏時,手握著開口端,上下搖動,使兩片竹片的碰撞發出聲響,試圖趕走投石小米的鳥類。但隨著社會的演進,農耕技術的精進,為了有效管理小米的收成,帶領學生使用錏管建置棚架,並將其紗網合力的架設上方,避免鳥類將師生們合力栽植的小米收成不彰。
《族語篇》
-四季泰雅語-
trakis 小米
lmahing 耨草/除疏
pslawa 趕鳥器
mqumah 除草
mnayag 開墾
qmayah 旱田
pmuya’ 種植
hmbyat 拔
k’man 草
-賽考利克泰雅語-
trakis 小米
lmahing 耨草/除疏
psosaw qbhniq 趕鳥器
mqumah 除草
minang 開墾
qmayah 旱田
pmuya’ 種植
hmbyat 拔
k’man 草
《小編省思篇》
當代社會快速發展,小編長期關注泰雅族社群的服飾文化發展,工廠製作的布匹取代了傳統織作,各社群服飾的差異性趨向一制性,換言之便為族人不再重視其母體文化,僅流於形式,追根究底在於祭儀文化的消逝,而消逝的根本在於小米的栽種不再成為族人的主食,當小米和祭儀無法產生連結,gaga的精神最終面臨挑戰,這是我們需要時刻警醒關注的,或許在民族教育上多盡心盡力,在師生共學的基礎上發展,相信會有翻轉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