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小誌】宜蘭縣大同國中112學年度第2學期文化課程紀錄—「傳統地機編織。」
在過去的文化課程,學生對於織帶機的平織與斜紋織有一定的基礎下,這階段進入傳統地機織作的環節。在過去所使用的線材為苧麻,老人家對於線的重視與使用,盡可能地不浪費,而現在學生在整經的過程中,也學習到了愛物惜物的精神價值,即便是整錯qara/kusun線序,到了倒紗理線的環節出現了諸多錯誤,也必需把紗線仔細的回收再利用,避免浪費,學生亦從這過程中,認知到了專注和重要性。
到了開始織布的環節,文化教師引導學生織布程序:
1.先將qongu(經卷箱)與身體拉近;腳膝蓋彎曲及腳尖固定讓qongu(經卷箱)不會亂掉。
2.將腰帶利用繩子固定在kikuc(固定夾)左右開口處。
3.將腳推直qongu(經卷箱);提拉qara kusun mhekang(小分線夾);利用bgira/bgisa (打緯刀)分線;放入ikus(梭子)。
4.將腳膝蓋彎曲;用腳尖固定qongu(經卷箱);往前轉qara kusun thuy(大分線夾);利用bgira/bgisa (打緯刀)分線;放入ikus。
5.布段重複(三)及(四)動作,直至完成織布。
學生在織作的過程中,直覺傳統地機操作的困難度遠較於桌上型的織帶機,雖然原理結構相似,但這是身體和織具的連結,相互間產生了作用力,方能將其布匹完成。學生很常反應腰痠背痛,但編織磨練了學生的心智,使之更為專注與耐心,這些不適的經驗是必然的,而完成一塊布匹的學習經驗,遠超過於教科書上知識的學習,取而代之的是身體實踐。
《禁忌篇》
從文獻的爬梳,對應到文化教師到學校鄰近部落的實際踏查,對於傳統編織的gaga來說,男獵女織為傳統的規範,不僅如此,亦從生活中理解了諸多文化慣習,舉凡男性不得刮麻、不得碰觸織布的相關器具,而女性則不能食用雞爪類的食物,避免觸犯禁忌。但到了當代,性別議題突破了原有的傳統邊界,從過去的性別分工,跨越到了文化傳承超越性別的新框架。
《族語篇》
1.整經
qmsay(賽考利克、四季泰雅語)
2.倒紗
yupun squ qongu(賽考利克泰雅語)
pson cqa qongu(四季泰雅語)
3.緊
pskut(賽考利克、四季泰雅語)
4.斷線
mskyut wayay(賽考利克泰雅語)
ql’at wayay(四季泰雅語)
5.腳彎曲
hmkuy kakay(賽考利克泰雅語)
mtuki kakay(四季泰雅語)
6.腳撐直
pshyu kakay(賽考利克泰雅語)
shoyu kakay(四季泰雅語)
《文化省思》
編織文化作為民族教育推展的載體,小編認為並非要訓練學生能在課堂中習得超群的技藝,更多的期待是過程中對於族群文化美的賞析,以及對自我群體的認同歸屬,藉由編織體會傳統工序的繁雜,對應現代快速取得物件的兩者差異,讓我們省思迅速的社會結構,同時間讓我們也失去了什麼?最後一堂課程,學生分享操作過程的點滴,大多說明了織布的辛苦,從原有想放棄的心念到產生極度興趣,想再往第二條布匹邁進的心態轉換,這才是這堂課讓學生們獲益良多的寶貴經驗。
最後感謝Yabung耆老入校指導學生的操作,以及本校畢業生Losin學長犧牲休假的時間,來學校協同教師,解決學弟妹們操作上的困難。
https://www.facebook.com/icdc.cis.ndhu/posts/899932348597672?ref=embed_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