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國中九年級的文化教育課程以山林文化為主題,讓學生在這段學習期間深入了解傳統社會的漁獵方式和器具製作。課程不僅透過文字和口述進行引導,更重要的是在實地場域進行漁獵文化的實踐。
這天,天空中細雨綿綿,一行人在耆老Yutas Piho的帶領下走入郊山,進行「魚藤」的採集。耆老告訴學生們:「在我們mnibu’(溪頭群)這裡,臺灣原生種的魚藤叫做tuba utux,表面光滑無毛,背面則密布柔毛,具強烈毒性;而外來的魚藤則叫做tuba tayal,毒性較弱。」學生們依據這些特徵辨識魚藤,並動手使用鋤頭進行採集,以備在戶外漁獵課程中使用,採集完後,大家整理行囊,繼續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接下來,在Syat Nayuki牧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從寒溪部落的產業道路出發,穿過小道,翻越高山,來到打狗溪邊。在這裡,他們紮營,學生們自發地分工合作,確保能有一個安全穩固的休憩地。
營地設置完善後,除了周建三主任留在營地準備晚餐,其餘學生則跟隨耆老Yutas Piho和Syat Nayuki牧師,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漁筌,走入打狗溪準備放置。因為上學期已學過製作兩種不同形式的漁筌(分別是klesan流域(南澳群)用竹片編製的,以及mnibu’流域(溪頭群)使用一根長竹子一體成型的編製方式),所以學生們在耆老和牧師的指導下,觀察水流和魚類的活動軌跡,將漁筌放置在石縫中,從下游一路放到上游,然後等候一夜,觀察溪魚是否會落入陷阱。
清晨的細雨依舊綿綿,前晚的滂沱大雨讓學生們睡得不安穩,但學習文化的過程總是付出有所代價。用完早餐後,他們開始處理魚藤,耆老教導學生用木棒敲打魚藤以提取汁液,然後攜帶前一天準備好的魚藤(為了使其發酵、增強藥效)和菸草,大家前往上游,在岩石上放置魚藤和菸草。學生們用力敲打,加入溪水,使汁液融入溪流中,讓溪魚暫時暈眩。下游的學生則輕手拾起暈眩中的魚,遵循原則僅採集較大的魚,小型魚必須放生,以促進生態的永續循環。毒魚漁撈環節結束後,學生們檢查前一天放置的漁筌,並在保護生態的原則下進行放生。
這次以實地漁撈文化實踐的經驗,讓學生們拋開在課堂上的傳統學習方式,從操作中更加理解文化的價值。他們不僅跟隨耆老的腳步學習知識,更在過程中獲得了學校課本所無法傳遞的真實體驗。正如所說:「部落有教室,耆老是講師。」
【傳統知識-魚藤毒魚】
過去,使用魚藤進行毒暈魚群的作業一年僅進行一次,通常在每年五六月水位較低時進行,是一種傳統的漁獵方式,並依賴部落的集體行動和共享收穫。河流被視為部落的共同財產,捕魚行動必須得到整個部落的參與,否則無法得到足夠的漁獲。出發前,部落成員會充分討論分工,確保各自的角色和任務。
【族語學堂】
漁荃
四季泰雅語:sguyu
賽考利克泰雅語:sguyu
魚藤毒魚
四季泰雅語:tuba(植物);tmuba
賽考利克泰雅語:tuba(植物);tmuba
菸草
四季泰雅語:tbaku
賽考利克泰雅語:tbaku
苦花魚
四季泰雅語:qulih Tayal
賽考利克泰雅語:qulih Tayal
(感謝Tanah族語教師指導)
【文化省思】
學生們在此次活動中收穫頗豐。在現代社會的干擾下,許多傳統知識漸漸淡薄,部落的捕撈活動面臨消失的危機。漁撈技藝與記憶受到資本主義的侵蝕,文化的傳承亦受到阻礙。因此,推動文化教育,使學子理解文化的根本意義,以及如何用gaga所帶來的生態觀和世界觀,適應這迅速變化的社會,變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