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宜蘭縣政府主辦的113年度宜蘭縣原住民族日系列活動「Uwah!mqwas來點原音!師生族語歌謠專輯發表及教育闖關活動」吸引了眾多參與者。會場中設置了13個闖關活動攤位,其中一個由大同國中文化教師團隊負責,展出學生諸多的傳統工藝成果。而該校的駐點協作人員在闖關活動中以編織圖紋作為文化回應,設計出具有教育意義和編織文化內涵的挑戰題目,這些題目對應了國小數學課程中的排列組合、規律和空間邏輯。宜蘭縣長林姿妙和學生亦一同參與挑戰,過程中全力以赴地解題,不僅深入了解編織文化,還運用了數學邏輯進行推理,成功通過這關卡。
然而當代進行編織文化教育推廣,慣以桌上型織帶機進行教學,藉由理線、開始進行織作,在過程種體會編織的樂趣外,並理解其張力、摩擦力。而在傳統編織技術上有平紋織、斜紋織等,在平紋的基礎下,進行顯經或顯緯的挑花呈現,對應到不同的族群,慣以不同技術呈現其區域性的紋路差異。此次的闖關教具活動,以Klesan流域的織紋進行解構與重構,嘗試藉由活動,解讀其編織文化的奧妙。現場來參加闖關的教師說道:「織紋可以這樣巧妙的運用,變成闖關的題材,這深具教學含義與文化價值,值得推廣。」對此,受到外界的肯定,讓民族文化透過轉譯進行教具製作的成果,深獲認同,不僅給予文化團隊一劑強心針,更確定的是推展民族教育,這是條正確的道路。
【族語篇】
〔賽考利克泰雅語〕
編織tminun
織紋bbiru tcinun
遊戲pzi’an
地機qongu
學習mqbaq
〔四季泰雅語〕
編織tminun
遊戲csalan
地機qongu
學習tqbaq
【文化省思】
編織文化不單僅是技藝與生活,更環扣於母體核心文化與生命的延續,這項技藝傳遞並非僅為技術,更是為生命「織圓」;然而泰雅族傳統所使用的織具為水平背帶織布機(地機),但為了讓學子進行接觸,轉而以桌上型織帶機進行教學,有趣的是,此次活動,很多學子在解題時,竟以織帶機作為傳統織具的想像,進行回答。這讓從事文化教育者,不經感嘆傳遞文化信息正確性的重要,更省視教學真確資訊的傳遞,不僅在泰雅族總體文化知識建構外,文化教師團隊亦藉由課餘時間進行耆老訪談,並走入田野採集相關資料,發展在地知識融入於課程。大同國中在實驗教育前六年,以「織帶機」作為學子進行編織文化的入門課程織具,自114學年度將其織具轉換成「傳統地機」,試以在這學習階段,直接進入操作,連結泰雅編織文化,對於該校進行編織文化課程,有了很大的突破。
闖關教具下載連結:https://pse.is/6e69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