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是我上來南山的第二個月。天氣逐漸轉涼,體感溫度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我也增添身上的衣物,以免著涼。每天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傳統屋把火生起來,將身上的寒氣逼退後,再到辦公室進行協作業務、或入班協同課程。雖然南山的天氣逐漸地轉冷,但老師們教學的熱忱卻從未熄滅。就像傳統屋裡的火堆,即便屋外寒氣逼人,也能夠繼續燃燒傳承的火苗。
文化傳承不能只靠自己,更不能閉門造車。
本學期六年級的藤編課程考慮到製作藤籃(Kili)的課程時間不足以完成作品。因為製作藤籃,要掌握十字編織以及六角編織法。老師們在商議後,決定與大同國中進行課程結合,共同發展課程銜接平台。此課程銜接平台除了讓選擇就讀大同國中的六年級學生可以做到課程的延續性之外,也讓實驗教育的初衷得以延續。減輕六年級編織課程的教學壓力之餘,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學習、老師也能在課程上實現更精細的教學內容。建構基礎的編織技法。九月的駐校過程中我參與了多次五、六年級的山林文化課程。山林文化課程除了建構學生對於山林資源的認識,也包含弓箭製作、編織杯、餐墊等將編織技術運用在生活器物的課程。
實作課程包含器物製作以及山林採集。學生在參與後都有不錯的反饋,我發現學生很喜歡外出採集。除了走訪山林,學習山林資源的應用知識,也可以理解到課程以外的山林知識。
從山林間回到學校後,學生便開始進行竹編、竹條製作。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上課地點不再僅限於教室。而是在今年正式啟用的青年聚會所。在青年聚會所進行課程除了讓學生可以在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場域下實際操作,也讓文化場域因為學生的進入而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聚會所不再只是一個擺設,而是成為了重要的學習資源。雖然南山國小目前開放給學生使用的文化場域只有青年聚會所以及傳統屋。但作為國小階段的學習,我認為對於學生的學習豐富度來說,已經很足夠。國小畢業後銜接到大同國中更完整的學習環境後,也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元的學習體驗並理解建築物文化內涵。在課程與教學環境都形成相互銜接的模式。
小編省思:我認為文化傳承單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難進行的。課程上我們必須與其他有經驗的學校討論。執行上我們也要與耆老、族人以及不同學校學習。更不能只以少數人的觀點便斷定民族教育富含的文化內涵,所以我認為課程銜接平台是一個必要,且具有意義的銜接方式。這個銜接模式,讓國小可以將更多能量投注在基礎功夫的學習,為學生打好堅固的磐石。上國中以後有能力去接收更扎實的文化課程。文化傳承就像一顆樹苗,必須向土裡扎根,才成長成一顆豐碩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