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下,本中心承辦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宜花區中心計畫,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即是推動文化回應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同時,我們也積極鼓勵並輔導各校,依據自身課程發展的脈絡、教學需求與進程,設計出具備文化回應精神的教學教案。隨著各校在民族教育文化課程的發展日益穩固,並累積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中心也持續思考,如何在此基礎上協助學校進一步探索文化課程與一般學科領域的連結,從而發展出兼具雙文化素養的學習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辦理了114年度「文化回應式教學設計跨校策略聯盟小組」活動,邀請宜花地區的民族實驗學校共同參與,一同投入教案設計,在協作中累積能量、交流經驗,並產出具在地文化特色的課程成果。歷經數月的討論與發展,合作學校武塔國小於今年五月,已將所研發的文化回應式教案實際運用於課室教學。這份成果不僅凝聚了教師的用心耕耘,更是協作中心與學校攜手努力的展現。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走進這段共同創作的歷程吧!
關於學校參與與計畫運作:
要凝聚所有學校的共識並不容易。透過駐校助理的協助,我們先行調查各校的參與意願與希望發展的領域科目,最後共有六間學校共襄盛舉,一同投入文化回應教案的發展。武塔國小參與的領域是國語文。其實早在參與這項計畫之前,學校就已開始規劃國語文閱讀素養的培養方向。雖然在文化回應教案的發展並非為主要的重點,但在學校的努力下,已逐步找到適合本校使用與延伸的閱讀素養文本,並積極邀請外聘老師進行國語文文化回應閱讀素養的學習活動。透過參與中心所辦理的計畫,學校也開始嘗試以文本為基礎撰寫教案,產出貼近學校需求、並符合年級學生學習內容的文化回應式教案。對於學校而言,這樣的歷程與資源支持,是非常關鍵且迫切需要的。
教案協作與文本選擇:
此次計畫中,中心特別邀請了尖石國小的教導主任——李采珊主任,擔任國語文領域的重要諮詢與輔導角色,期望能借重她多年深耕實務的經驗,協助老師們一起腦力激盪、共創教學方向。參與的老師包含陳淑珍教導主任與五年級班導師張仁民老師。當時仁民老師在泰雅文化課程中,教授有關「泰雅族婚姻」的主題,剛好可與國語文閱讀文本《泰雅少年巴隆》中的篇章〈山豬岳父嚇壞求婚人〉形成呼應。這篇文章講述泰雅族青年馬浩向女孩雅妮絲提親的過程,透過小男孩巴隆的觀察視角,展現出部落婚嫁的習俗、文化價值與人情互動。這樣的文本不僅具文化意涵,也成為教師實施文化回應教學的良好素材。在每一次的會議中,老師們與采珊主任細緻討論,包括文章的難易度是否需要改寫、閱讀策略的設計、是否需搭配學習單製作等實務面向。經過多次研議與修正,最終順利產出一份符合學生需求與學校脈絡的文化回應教案。
試教歷程與觀課紀實:
完成一份教案,不應只是紙上談兵,乃需要透過實際教學來檢驗:學生的反應如何?學習成效如何?內容教得完嗎?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這些都需要經過現場實作與不斷的調整修正,一份好的教案,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慢慢長出來的。因此,當教案完成後,淑珍主任就對小編說:「這份教案我想親自試教看看。」小編聽到的當下真的非常激動,覺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點點貢獻。未來這份教案也許能提供學校一個參考方向。於是,小編也主動詢問是否能一同參與觀課、記錄這段珍貴的時刻。
在正式試教前,仁民老師已經帶學生預讀過文本。試教當天,小編明顯感受到學生對故事的熟悉與投入。在淑珍主任的帶領下,課堂運用了 PIRLS 四層次提問策略,搭配學習單進行引導,學生能清楚理解並掌握文本的內容,甚至進一步思考與討論。課堂最後,更延伸至「過去與現代的婚姻觀」的探討,學生被鼓勵分享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將文本經驗與自身生活做連結,也自然地開啟了現代婚姻與感情議題的對話。這堂課真的讓小編十分佩服。在淑珍主任多年教學經驗的帶領下,原本擔心需要花費較多心力進行班級管理的學生,在那堂課裡展現出驚人的專注與思考力。雖然因為時間關係,教案無法在一節課內完整實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能將課程延長至兩節,內容的深度與完整性將會更加提升。感謝淑珍主任的試教,讓這份教案從紙本走進教室,從想像走進實踐。小編相信,透過這樣一次次的試行與調整,學校能逐步建立出一套符合自身文化脈絡的國語文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並逐年完整各年級的教案發展。
小編的反思與期待:
在這次協助的過程中,小編對「文化回應教學」逐漸有了更清晰的輪廓。原來,它不只是從學生自身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出發,去連結現代的知識與概念,更重要的是,還要搭配適切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投入討論、發展思辨,甚至開展更多的想像與學習可能。在全校共備會議上,淑珍主任也大方地與全體老師分享這次的教學成果與過程中的喜悅,並表達對未來課程發展的期許與信心。她希望這樣的經驗不只是個案,而是能在學校內部逐步累積、擴散,讓文化回應教學在國語文課堂中長出更多元且豐富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