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3月份駐校小誌 (3/27 第七週)
主題:獵狗與獵場
課程範圍:2B 狩獵生活
授課耆老:大同鄉南山部落耆老 張金福
課堂教師:呂子敬老師、蘇志卉文化指導員
清晨的露水凝結成霜,在氣溫不到3度的早晨,我抽起衛生紙使勁地讓自己的鼻子舒服些。已經三月了,南山的天氣絲毫沒有變暖的跡象。或許,冬天的南山還不想脫下那純白色的長裙,貪婪的吞噬黃綠相間的山脊,告訴人們,我還在。正當我蜷縮在棉被裡,享受著求之不得地溫暖並渴望延續多幾分鐘睡眠時,鬧鐘聲如現實的一巴掌將我打醒。我不情不願地穿上昨晚準備好的保暖衣物。踏出門的那一刻。感覺到有東西掉在我頭上。是冰雹。此刻,我也完全醒來了。是冰雹,看來有機會下雪了。正當我驚喜地看著冰雹落下,住在隔壁的阿公看到我對冰雹如此驚訝,也笑出了聲,或許就像是今日的課堂,人們對於狩獵活動如此好奇,殊不知這是老獵人們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
當我緩步走入傳統屋,獵人耆老已在傳統屋等候多時。寒冬的早晨依然早起,也是他的生活習慣之一,身為新生代獵者,我應該與老獵人看齊。
在火堆旁與老獵人寒暄幾句過後,鐘聲響起到了上課時間。這次獵人耆老準備的課程是獵狗與獵場,我們沒有實際的去參觀狗園與獵狗,而是在傳統屋內請獵人進行經驗分享。因為狗園不會設置在離村子太近的地方,要求2年級學生們前往坐落於山林中的園子也過於苛刻。但無法親自前往的條件下,反而讓獵人展現了說故事的本領。學生們目不轉睛地望著獵人,獵人也透過肢體動作,並搭配上本就很厲害的說故事技巧,讓學生們脫離了時間框架,轉眼間,第一堂課就結束了。正當我們與獵人告知可以稍做休息時。小朋友們卻一窩蜂地湧向獵人,並詢問更多有關於獵山豬的細節。與平常下課時間便衝向球場的現象天差地別。或許,這就是真正的傳承吧。雖然身為教學端的我們無法清楚小朋友的吸收程度,但可以很確定在這40分鐘裡,學生們樂在其中。第二堂課開始,學生們依舊待在傳統屋裡聽著獵人說故事,獵人也很專心的將經驗傳承給小朋友們,並示意我們不用休息。於是在接下來的三堂課時間,身為教學端的老師們,也成了聽故事小朋友。並且深受獵人的故事所打動,都想拿著獵槍上山去了。第三節課開始,學生們也漸漸地表現出疲乏的神情,但這不影響獵人繼續傳承經驗,而是透過更多的方式,例如:請小朋友上台分享、模仿刺豬動作等方式,延續小朋友學習的火苗。在不斷地歡聲笑語之中,課程來到了尾聲。獵人也在課程結束前,告誡小朋友們上山狩獵須注意的事項,以及身為一位泰雅獵人應具備的能力。四堂的獵狗與獵場課畫下完美的句點。
小編省思:我認為這堂課的授課耆老非常用心,給人一種將山林搬到課堂的感覺。小朋友們也非常捧場且認真地參與課程。我不清楚學生們的吸收程度乃至於是否影響學生未來生涯發展的動機,例如:成為一名泰雅獵人。但我能知道的是,學生們透過行動,在不知不覺中,與獵人的經驗故事相互結合,也就是傳承。或許這就是實驗教育的目的,我們讓學生吸收耆老的經驗,並且讓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昧的灌輸知識與受制於框架的想法。引起學生們自主學習的動機。這是一堂非常有價值的課程。光從學生與耆老的互動,以及教學端的老師們也成為學生的現象,足以說明耆老的教學模式深受大家接受。未來的狩獵課程,我們也會增加與張金福耆老合作互動的機會,希望在未來的課程發展上,也可以發掘更多厲害的在地耆老,為民族實驗教育增添更多色彩與豐富性。然而對於我自己而言,獵狗巡獵,更是我從來沒有做過的狩獵模式,期待在接下來的互動過程中,可以與耆老共同上山,學會如何運用獵狗捕山豬、水鹿等大型獵物。精進我自己的狩獵能力,也更了解南山部落傳統領域內的生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