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以「扎根文化.壺孕七力.邁向國際」作為該校的教育理念,並透過地磨兒小學主任分享中得知,該校目標從文化著手,培育具排灣族靈魂的孩子。所以除了一般學科教育的培育外,文化課程更引薦邀請部落裡的耆老與文化教師們,共同參與課程,將排灣族文化融入課程,進一步讓學生習得部落傳統狩獵文化、農耕技術、婚慶習俗等,並期許地磨兒的學生,建立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認同。然而透過地磨兒的民族實驗教育理念培育,以及在地知識的脈絡與累積,地磨兒學校的學生,由內而外散發著排灣族的靈魂,且這種靈魂感,是不需要通過穿上華麗族服而發散出來。然而,地磨兒小學發展出「部落學校化」、「學校部落化」的經驗,可謂是學生發散排灣靈魂感的主要關鍵。此外,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使用的國語、英文、數學等教材,更是讓小編我,不得不驚呼,其中尤以國語課文中,以在地文化作為素材,排灣族的婚嫁、saviki(檳榔)等,文中內容描述,都以在地文化觀點進行書寫,另外,對於課文中,學生學習各種修辭法的認識與練習,也沒有缺少。
另外,有幸參與三年級學生的課程的小編,看著部落耆老語教師帶著學生(包含太平國小三年級學生),實際製作排灣族傳統美食culuk。其中令小編印象深刻的是,導師講解每個步驟,一問一答向耆老確認文化知識有無錯誤,並與學生共同確認知識是否操作有誤,清晰可見學生們學習得投入。甚至,導師還能連結排灣族本位的國語課程,在班級裡使用國語課本,學能更快的連結其知識,並實際與文本的對話。然而,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在班級裡看見學習成效有效的方式(包含基礎的修辭法、生字、造句或筆順練習),是讓學生從能本位課程中,找到更多貼近自身生活的方式。
對於,每一次的交流、研習,都是一次的驚艷與反省的過程。所以,無論是與桃源國小、地磨兒小學的交流,甚至與太平國小三天相處時間裡,過程中遇見的每一個人,每段故事,每個經驗,都圍繞著如何讓孩子找到適合/合適的學習環境與教學模式。或許「實驗」二字,字面上解釋是如此;但對於小編而言,「實驗」的過程,是讓下一代不忘記自己是誰之於,又有培養面對當代社會/世界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