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農族的傳統文化中,服飾上的刺繡不僅是裝飾藝術,更承載著族群的身分象徵與歷史記憶。布農族刺繡主要由女性負責製作,透過細緻的針法與圖紋,表達對自然、祖靈與生活的認同。布農族刺繡的圖紋多源於自然元素,並帶著象徵庇護或祝福的意涵。此外,不同的部落或家族可能有獨特的刺繡風格,顯示出族群內部的文化多樣性。


這堂課一開始,老師先為學生介紹布農族 mataqis (刺繡)的文化背景,並細緻講解布農族刺繡技法從「一字繡」到「十字繡」的演變歷程。
「一字繡」是布農族女性早期在服飾上運用的直線刺繡技法,主要以平行排列的線條構成圖樣。傳統上,刺繡的材料來自天然植物染色的棉線或麻線,色彩以「紅」、「白」、「黑」為主,圖案則多為對稱且規律的條紋、菱形等幾何圖形,展現布農族嚴謹的美學概念。然而,隨著族群間的文化交流,布農族的刺繡工藝逐漸受到外來影響,開始融入「十字繡」技法。這種技法透過交叉的線條繡出細緻的圖案,不僅能呈現更為複雜的圖像,色彩也更加豐富,因此布農族女性便將其融入傳統服飾與生活用品的裝飾之中,例如女性頭巾、男性與女性的衣袖及腰帶等部位。接著,老師拿出一件郡社群的男性刺繡上衣,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實物,並進一步說明布農族不同地區在服飾文化上的發展。由於各地布農族群與其他族群的接觸程度不同,各自的服飾也呈現出地方性的特色。其中,巒群特別強調十字繡在頭飾上的運用,而各家族則會依據所獲取的材料與自身的美學概念,設計出獨具特色的圖紋與配色。最後,老師拿出一塊已繡好的十字繡布樣展示給學生觀看,並講解本次課程的要求與核心概念。學生們圍聚在老師身邊,仔細觀察刺繡的細節,眼神中滿是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動手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


▲運用瓦楞板教導十字繡線之技法
在講解完文化背景知識後,老師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材料包,分發給每位學生。每個材料包內含一張預先搓好洞,尺寸為15×15公分的瓦楞板、四條約20公分長的棉線,以及一根大號繡線針。確認所有學生的材料無誤後,老師示範操作步驟。首先老師拿起瓦楞板,將繡線穿入繡針,然後將針穿過瓦楞板上的孔洞,示範「一上一下」的基本刺繡技法。這項練習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十字繡的基礎技巧,以避免在實際刺繡時穿錯孔洞或導致繡線打結等問題。
▲十字繡布的實際操作
當學生掌握了十字繡的基礎技法後,老師帶領大家正式在十字繡布上進行實作。刺繡開始前,老師先請學生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數繡布的格子,確定中心點後,從中心最上方的格子開始,向右繡出第一針。在學生動手前,老師特別強調起針與藏線的技巧,確保繡線能夠牢牢固定,不易鬆脫或脫線。隨著第一個十字逐漸成形,學生們開始進行十字繡的實際操作。起初,由於是第一次接觸十字繡,大部分學生難免遇到一些小問題,例如繡線經常打結,或是在走針時因為拉線力度不均,導致繡出的十字形狀大小不一。然而,隨著他們一針一線地慢慢練習,當完成第一圈菱形圖案時,學生們已逐漸掌握了上下起針的節奏,也能更好地控制繡線的拉力,使每一針的大小更加均勻。這項刺繡練習不僅讓學生沉浸其中,甚至到了下課、午休時間,甚至放學回家後,學生們仍意猶未盡,彼此交流進度,討論繡線顏色的搭配。有些學生還會拿著自己的作品與同學分享互相觀摩。


最後一堂課,教室裡瀰漫著興奮與期待的氣息,因為這不僅是一場學習的總結,更是一場具有布農文化榮耀的時刻。教師精心設計了五個獎項——「mataqis王」、「mataqis后」、「最佳配色獎」、「最佳設計獎」和「最佳布農獎」,以表彰學生們在課程中的投入與努力。評選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既考驗技藝,也考驗表達能力。第一階段,教師細細評分,從作品的創意發想、配色和設計巧思,到十字繡的力度與整體平整度,每一針一線的細膩都被仔細考量。進入第二階段,學生們站上講台,自信地分享自己作品的設計理念、配色原則,以及在刺繡實作中最難忘的經歷。最終,教師將兩階段的分數加總,揭曉得獎名單。當得獎學生的名字被宣讀時,教室裡響起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臉上寫滿驚喜與成就感。小編相信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的榮譽,更是對學生們在這段學習旅程最美好的肯定。


這堂課程旨在向學生介紹布農族的服飾文化,並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一字繡」與「十字繡」的演變過程。我們不僅探討了不同地區布農族服飾的特色,更進一步讓學生透過實作,親手體驗十字繡的技法,這充分體現了原住民實驗教育的教學模式——「從經驗知識到實踐知識」。最後,看著學生們自信地站上講台,從容分享自己親手繡製的十字繡作品,小編期待透過這堂課,能在他們心中埋下對布農族文化更深層次認識與欣賞的小米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