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校小志】萬榮國小四月份紀實
「學校有了“sapah Truku”,文化物質/概念隨之靠近了」
一、引起動機:
這次小編紀錄跟課高年級山林獵人主題課程。我要說,每次有外聘老師(學校聘請的部落族人、耆老)來講課,都有意想不到的文化經驗可以記錄,而且是那種的細膩,而這種細膩對老人、長輩來說是一種日常,對學生老師來說反而是我們的一種不知、無知,所以這可能就是我們沒有過的生活經驗,因此藉以部落長輩來講課,其實是告訴了我們關於家屋許多的寶貴經驗與生活小技巧,這也是我們需要靠近“sapah Truku”的課程行動,補充我們師生文化方面的族語和知識。
二、單元內容:sapah Truku傳統家屋
(一)生火
這次高年級單元內容為介紹家屋構造、室內空間,還有穀倉建築的方式與用途。然而,外聘老師其實了解備課規劃的內容,實際卻補充了他實際與其更年長者生活的經驗。譬如,家屋,一定要生火,因為老師說,過去木造房都是自然資材徒手建造,需要生火煙燻保持室內的乾燥,也保護家屋木構造受潮而腐朽。
老師接續發問師生,要怎麼生火?該怎麼擺放?老師說,生火也是有老人教導的順序,這包含了老人對生火的重視,也常常會準備起火的柴薪(srajing),其會用pdu(山棕植物)的梗或嫩葉綑綁乾枯的qaraw(尤以桂竹的細枝),弄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堆在家屋內的某一角落,跟著批好的木材擺放一起(老師強調,像是沒批好的圓木會放在家屋外的遮陰處),所以要生火時就會拿一把的srajing進行起火。這裡生火的小技巧,老師說,起火時,要把srajing柴薪(同火種的概念)擺在三石灶的中心,當火開始燃燒時,在其周邊放批好的木材,一點一點、慢慢地輕放,不能直接把木材蓋在火源上,反而常會導致熄滅(老師說,要給它空氣),而當火越來越大之後,就可以擺放大一些的木材。老師又說,過去要生多大的火量,其實跟煮食也有關係。
(二)三石灶,其中一個很特別
接續生火的講解,老師講了一個特別的經驗(除了大家都知道三個石頭代表爸爸、媽媽、孩子的意思代表一個家的意義之外),說三個石頭,其他一個有特別的功能,那麼什麼功能呢?在場的老師學生,聽了這問題,也眉頭深鎖,一臉無語,(連小編自己也不曉得啊!)大家都一直停在那個家的意義上。老師解答說,在過去老人在埋這三個石頭時,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是,不會把它埋的比其它兩個深,它具有可移動的功能。為什麼呢?「主要是老人家遇到冬天的時候,可以把這一顆可移動的石頭往後移,就加大了放木材生火的空間了,相對火源的熱度就比較寬大,屋內的溫度也比較快暖和,家人們圍火的空間也就較大較多一些。」老師又解釋說。
(三)家屋內部配置
之後,老師藉著家屋內的構造,講述了一遍家屋內器具物品的族語名稱與用途,試舉例:sduman–置物架、gigan–煙燻架、bling sapah–窗戶、qnuruh–木樑、erut–柱子、srakaw–床、duhung–臼、kulu luan–蒸桶、qhuni knrut–鋸好的木頭、damux djima–竹屋頂。
然而,有一值得提及的是,老師講到過去老人家十幾歲就結婚,所以一個家屋裡面就包含阿公輩的同住,在阿公、爸爸、媽媽的床,會以織好的布吊起來作為簾幕,這也因此能夠聯想為何三石灶其中一個是可移動的用意了。另外,老師也補充了有關狩獵文化的山豬下顎骨(bkluy bowyak),是一個家族狩獵的靈力的象徵,也表示對它的謙卑與敬畏,這意思是說,這些骨頭,要吊在家屋的後面,而且要相對(如圖片),擺放時間距不能太寬,這其中的含義,老師說「它好像是我們現在說已逝者的靈位」,「我們不能間距太大,我們讓能夠放的空間多一些,代表我們還會在獵獲的空間,意即可以補足空間還有這樣。」老師又解釋說。
此外,老師還分享過去老人家遇到地震時,在煮飯時遇到地震常常會打翻或溢出了煮好的食物,老人家則會跑到竹林裡去烹煮,常煮或烤的就是地瓜,因為不用再怕打翻或溢出鍋子了。(為何是跑到竹林裡?似乎是一個可以繼續問的問題了。當下老師也沒給出解釋,可能是每個部落每個族人的經驗有所不同。)
特別也是繁複的,還是damux djima,因為這真的是智慧,能夠讓屋內不致漏雨,以公、母竹子的概念來擺設(其實這也是試著讓孩子們理解該概念的用語,並非是從族語),是一個很細的工法,老師說,他協助製作時,屋頂是最後施作,因爲要比較仔細一些,如處理竹子剖半之後的哪片比較深、哪個比較淺一點,哪一個比較誇寬、哪一個比較窄一點,要進行分類歸納,是非常花時間的工序。
老師接著又說,太魯閣族的“家sapah”的概念,包含了穀倉,主要讓學生們了解穀倉底下鑲嵌在柱子的板子,主要是防止老鼠來啄食穀物和種子,還有,老師說其實還會再蓋一個像工寮的堆放木材的地方,和圈養的家禽籬笆(qnalang)或圍籬(libu),這都是實際生活的狀況,只是家屋、穀倉,反觀是在校園內有限的空間能夠呈現,已經是慢慢走近sapah的概念了!
三、綜合活動
這課程,我們師生好像都是聽眾,猶如聽取離我們好遠的神話故事,卻又是這麼的接近,當下,師生們都很專心聽講,所提出的問題,外聘老師也能一一解釋。這單元內容,仍以學習文化內容居多,也有許多地方協同老師們需要一些時間的消化,就連生火就那麽地講究,這似乎也有培養我們做事的方法跟處事的態度有關,然而得以想像的是,其實跟當時困苦的生活環境也有關,但也從老師的講解,讓我們更靠近過往的生活和之中的文化習慣。
有了運用傳統建築的空間,上課確實感受有別於教室內(小編的小觀察),有實際的物質可以對應族語名稱,學生發問也更多的聯想(即使是天馬行空的,至少學生試著有去想像),當然教學空間可想也非教室桌椅那樣整齊劃一。然而,小編認為未來接續可以設計的內容,就是透過老師整理這些文化經驗,在編想實作的活動,讓學生親自操作,更多一些的接觸和體會了。但,上述的寶貴文化經驗,這還真的是有意思啊!似乎可以課後聯想很多課程活動設計,引發學生們的再次思考和迴響,想到的是,可以跟哪個一般學科領域連結呢?值得接下來的探索囉!
最後,當然這課,並非只是聽講,學生是有進行分組和筆記的,並且考驗高年級學生的記憶力和聽講的印象,能夠把外聘老師提到的內容,可以試著回答,也算是初步且初淺考驗學生對文化內容的吸收度了。
四、族語單詞補充學習:
mtahu/tmahu: 生火
srajing: 起火的柴薪
qarawe: 乾枯細枝(尤以桂竹為佳)
pdu: 山棕職務
bkluy bowyak: 山豬下顎骨
sapah: 家
qnalang: 籬笆
libu: 圍籬
五、備註:
主授教師:外聘老師—林正
協同教師:清和、志強、Pisaw
課程學生:高年級
課程節數:3節